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大马相声, 路在何方?(下):相声 有内涵的幽默

$
0
0
不了解相声的人,或许会置疑,相声的作用是使人发笑,小丑的作用也是逗笑,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在哪里?且听本地3位资深相声家———《说学院》相声艺术中心创办人姚智祥、马大华文学会相声组导师何佳文和马来西亚飞蒲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苏维胜,凭着其对相声的了解,讲解相声的文化层面! 姚智祥、何佳文及苏维胜,3位知名相声演员异口同声的说:“在中国,相声是属于一种娱乐;在大马,姚新光老师把它定位为‘文化’,层次完全不同。小丑为了逗人发笑,刻意把自己的形象弄得怪模怪样,很不讨好;相声却是一种幽默,是笑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它有笑点也有内涵,没有怪模怪样,也没有扮丑,只是通过语言使人发出会心的笑。” 留空间自我思考 如果看过真正的相声,是不会对相声演员有一点点的鄙视感觉,反而觉得他很厉害,层次很高。以文化角度来说,笑完后会让观众去自我思考,留有空间让观众对时事或身边一切的事去省思,这是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相声是雅俗共赏,俗不是指低俗,黄色笑话以及一切低俗的我们不要,我们要顾及形象,只挑雅的笑话。小丑式的刻意手法我们是避忌的,为了逗得人笑就丑化自己,这会把相声弄得很低俗,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对相声的发展是不好的。除非为了要讽刺某个人,演员会扮演他来丑化他,通过观众的笑声来否定他,这种作为反面教材的行为却是可以接受的。” 加强语文程度 相声也有不少好处,可通过它来反映一些社会乱象,讽刺一些人物,或歌诵一些好人好事。学生通过相声也能学习语文知识,认识华族传统文化,加强语文的程度,还能学会对联。 询及观众要如何欣赏一出相声? 他们表示,“只要进来笑就好!”他们补充说:不过,笑不是观众负责,是演员负责的,演员要对观众能不能笑负责,观众不笑是演员的责任,是演员没有去了解观众属于哪一种层次,说出的段子是否能引共鸣? “马季老师说过,相声没有曲高和寡这回事,别说水平很高听不懂所以不笑,相声必须要通俗,能使普通老百姓都听懂的才是好演员!” 相声本土化 由于传承自中国,因此早前的相声段子都是传统为主,如今则有现代化以及本土化。 传统相声是经过前辈们精心筛选,有表演性且具难度,例如把绕口令像耍杂技的表演,令观众百听不厌,无论在技术与语言上的要求都很高。 二度创作添风格 早前还未有本土创作时,相声的脚本都是前人的,难免有不断重覆的困境,但听相声就像听歌,听过了也知道这首歌好听,使人要一听再听,是一种欣赏也是重温,而且即使听过,通过不同人的演绎就有不同感觉。演员们也常有二度创作,把旧有的添枝加叶,再加上一些适当的动作,就变成具本身风格的作品了。 近年来也有不少本土化相声出现,这些本土创作比较附合国情、贴近观众,使观众较能产生共鸣。 此时,姚智祥、何佳文和苏维胜,立即随口就耍了几段:给你猜个谜语,“不抢东西的劫匪”,猜大马地名。答案就是“南北大道”,因为它不抢东也不抢西,却从南抢到北!从而带出道路使用者要付昂贵过路费的痛苦。 另有一个段子叫《孔子曰》,带出华文老师面对的问题,话说孔子去应征当华文老师,他中文程度爆灯却不被录取,只因为他没有SPM文凭! 有一个带点荤的段子:一名承包商,他甚麽都接,因此叫做hambalan-sub(hambalan在本地广东话是“全部”,hambalan-sub意指全部东西都有承包),有人问他,这样的名字是否太长了?他就说,我也有short form,就叫hamsub! (广东谐音咸湿)上述这些本土化相声无论内容与语言上都有本土特色,只有本地人能了解,也较受欢迎。因而也使本地相声演员穷尽心思去创作,以期拥趸热情不灭,同时能把相声发扬光大,推广去到更长更远。 四地演员齐集一堂提升艺术认识与素质 由马来西亚儒商协会与马来西亚剧艺研究会联合主办的《2014年国际相声艺术交流大汇演》即将开锣。这项演出主要是配合马中建交40周年的活动之一,宗旨除了欢庆马中建交周年纪念,同时也促进海峡两岸四地(马、中、台、新)相声艺术交流与联谊,并进一步提升我国华裔对华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与素质。 来自四地的相声演员都大有名目,中国的有刘伟、赵伟洲、刘金霏和迟永志;台湾的有叶怡均和刘越逖;新加坡的有黄家强、秦占宝和钱翰豪;大马的则由苏维胜、姚智祥与何佳文担纲演出。大汇演共有两场,首场是在吉隆坡天后宫大礼堂,时间是4月12日(星期六)晚上8时。次场在马六甲培风中学大礼堂,时间是4月13日(星期日)下午2时。 文化交流甚具意义——大会筹委会主席:邱维斌 邱维斌是马来西亚儒商协会会长、剧艺研究会执行顾问,同时也是这场相声大汇演的筹委会主席。他表示,该相声演出是配合马中建交40周年的系统活动之一。 “相声演出是一项很好的文化交流,而且海峡两岸四地包括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相声演员皆同台演出,在保存文化交流的同时亦象征友谊长存,非常有意义。以往华社办的活动都有仪式如致词或捐款,这次相声演出却完全不一样,没有任何仪式,一开始就是演出,希望观众准时入场,不然就错过了精彩的演出了。” 带入日常生活 邱维斌可说是相声幕后的推手之一,当年姚新光发起相声活动时,他也出了不少力,包括捐助大量的经费。尤其是88年全国相声比赛之后,也协助了不少培训工作,当中相声大师马季也曾组团过来搞相声宴,把相声的种子散播。 邱维斌认为,接触相声不一定要成为演员,也可把它带入日常生活。“相声语言就是我们的生活,只要掌握语言的技巧,使我们平日的言行更具幽默感。例如我们儒商协会做生意是以儒家思想,如果加上相声语言内的巧妙和幽默,一件原本很辣手的事很快就能解决了。” 教育文化并存 他表示,在很早以前,说到捐助华教,很多企业家都非常慷慨的出钱建校或购置相关设施,但那些都是硬体,学校刻板的教育必需有文化来扶持,教育不能只是教育,没有文化的教育对孩子很贫乏,只有教育与文化并存,才能培育出心灵思想丰富的孩子。所幸近年很多企业家也较有文化水平,希望大家都能朝着教育与文化同行的方向迈进。 亲近传统古今文艺——大会工委会主席:叶素茵 大会工委会主席叶素茵也是剧艺研究会副会长以及马来西亚儒商协会副秘书长。 她表示,相声应该从儿童开始扎根,在校园内,相声艺术教育起着潜在而强大的功能,学生可借着相声,能亲近传统及古今的文艺,提升人文素质,同时也能培养自信心与幽默感,学生在说相声时,也为华语打下扎实的基础。 推动者默默耕耘 自从相声大师马季率团莅马播下相声的种子后,这20多年来,相声推动者都在默默耕耘,在2011年,相声艺术教育终于被教育部列入课程标准中(Standard Curriculum)的华文科趣味语文项目。 同时身为格林兰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总监的叶素茵说:“我十多年前在课程发展中心推动多元活泼教学时,就开始把相声带入,并标谤它是一种教学管道,通过这种缺口使相声得以被接纳,再从地方性发展到全国去推展。也邀请台湾的青少年前来办相声艺术交流,以及中小学相声艺术种子教师研习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相声教育。” 欠缺本土化脚本 她表示,目前欠缺的只是本土化的脚本,小朋友不了解外国的国情与历史,较难产生共鸣。她希望能办更多的脚本创作比赛,或老师们能提供脚本,把相声从舞台带到学校带到生活中去,毕竟培训小朋友并不是要他们成为相声演员,而是为将来在社会的人际关系与沟通打好基础,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