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南洋华人发展历程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下南洋》,历时3年考察、拍摄,如今辑录成书,透过文字与图片,展现华人在东南亚开拓发展的历程,并以开放的全球视野追问历史,期望对华人社会于南洋的未来发展建构有所启示。如今,纪录片的两位导演周兵和祝捷,携同《下南洋》书本版和高清DVD的面市,将在大马举行3场《下南洋‧见中华———南洋华人的历史与未来》对话讲座。以下为书本版部分内容。
2012年夏天,荷兰籍华人李伟汉登上北京至雅加达的飞机。他这次去印尼,是为了寻找自己祖先的故事。
100多年前,李伟汉的祖先从中国去了印尼泗水,家族在印尼传承了6代之后,他却出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后来他来到北京工作。
现在,李伟汉辞去了原有的工作,成立了一家专门帮助华人寻访祖先故事的公司。
“我从小就很喜欢历史。我还记得我六七岁的时候,我问了我爷爷好多故事———跟祖先有关系的故事。
2004年我第一次来中国,在这儿工作,在这儿生活,我问自己,现在的中国和我祖先生活的中国有什么区别?他们为什么离开?”李伟汉说。
今天,大多从北京去雅加达的人会坐飞机,航程需要7个小时,而当年李伟汉的祖先从台湾金门乘船去印尼,则需要几十天。
中国人去往南洋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乘船从东南沿海到今天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下南洋和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中国近代三大移民潮,是中国文化的海外基因,是这个国家数百年来鲜活的历史记忆,是李伟汉、他的客户们至所有华人的心灵史。
中华的另一面
南洋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印尼群岛中的喀拉喀托火山又一次喷发了。
1883年,它曾有过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喷发,喷发的能量相当于美国人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8000倍,喷发的声音,最远传至3500公里之外。
在水与火、山与海的碰撞相融中,经过亿万年的变迁,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出现了一道地球上最为独特的风景线———2万多个岛屿如同珠链一样散落在大洋之间。它们就像上帝洒落在这个星球上的一颗颗珍珠,人类和其他生命就依存在这些珍珠之上。这里就是南洋。
环绕着菲律宾群岛的大海,据说在太阳的照射下会显现出7种颜色,但在这美丽的背后,却是现实的纷扰。这个国家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水灾、台风和地震时常来袭。在菲律宾群岛的7000多个岛屿之上,生活着9500多万人口,大约有1000多万人拥有华人的血统。菲律宾的城市里,随处可见西班牙人或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娱乐和信仰。
赤道横穿了印尼全境,这个国家拥有17000多个岛屿。在这些岛屿上,有许多火山喷发后留下的印迹。在这个国家,现在依然生活着300多个民族,说着上百种语言,拥有2亿4000多万人口。印尼是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人口最多的国家,它也是世界上唯一把儒家文化列为一种宗教的国家。现在有超过1000万华人生活在这里。
含着血泪和梦想
风筝和陀螺是马来人最喜欢的传统娱乐,在马来西亚,这种游戏受到不同种族人们的喜爱。陀螺的飞转需要一种平衡的技巧。如何维护不同族群的文化传承和地位的平等,一直是这个国家管理者所面对的挑战。今天有600多万华人生活在这里。
在新加坡市中心有一组雕塑,它讲述了100多年前华人们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创业的故事。这个不到50岁的年轻国家,一直在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着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他们称自己是“赤道上的小红点”。这个小红点经历了20世纪到21世纪最激荡的百年,从曾经的危机、贫困和混乱中成就出一个整洁、秩序和安全的国家。在她的500多万人口中,华人占74.1%。
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南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聚焦的南洋就在这里,和人们通常所说的东南亚有所不同。这些地方与中国大陆远隔大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皇帝的权威不曾到达这里,中华文化对这里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而在后来的岁月中,当愈来愈多的华人离开故土来到这里,并且改变了这里,下南洋,成为人类移民史上一段含着血泪和梦想的传奇故事。
“纵观人类的历史长河,总是伴随着一批又一批的世界范围内的移民迁徙。”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说。
全球移民史里程碑
1620年9月6日,载有102名清教徒的“五月花号”,由英国普利茅斯(Plymouth)出发,经66天航行,在北美新大陆靠岸。登陆前,船上102名新移民中的41名成年男子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约定组成公民团体,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全体遵从之。北美第一块殖民地随后建立。
1776年美国独立后,“五月花号”及其《五月花号公约》成为全球移民史中的里程碑。人们普遍认为,清教徒移民在北美早期殖民过程中的宗教精神和自由意识,成为美国文明的内核。
在1650年至1780年间,约70万欧洲人迁移至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而在1850年至1913年这段史学家称为“大移民潮”的时期,每年有约100万欧洲人移民全球各地。
主要人口输出国
欧洲移民的同时,形成了一群非自愿移民———约1500万非洲黑奴。随着奴隶制的废除,大英帝国要找寻廉价劳工的新来源,开始以契约形式从亚洲特别是印度和中国吸纳劳工。英国在80年间将超过100万印度人输入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区。
20世纪初,西、北欧的移民领导地位被南欧取代,大量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及葡萄牙人涌入拉丁美洲,特别是巴西和阿根廷。当时越洋移居的欧洲人达5500万。
今天,亚洲已取代欧洲成为主要人口输出国。在外国居住的印度人有2000万,海外的中国移民则有3000万。
与世界接轨
移民浪潮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按《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的说法,是形成了“新的全球性视野”。
华人下南洋,成为这种全球性视野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南洋这个桥梁,中国和世界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更多元的对接,彼此的冲突和融合奇妙地连成一体。南洋是华南之洋,也是连接东西方之洋。
中国人为什么下南洋?荷兰莱顿大学欧亚关系史教授包乐史(Leonard Blusse)说,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当年的华人来说,南洋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你的祖先是从中国来的,我们同属于一个大的文明,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华人寻根意识最强
李伟汉认为,华人下南洋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去赚钱。
“如果你的亲戚朋友先去了一个地方,你就跟着他们,因为他们可以在新的地方帮你。”
李伟汉能把助华人寻根做成生意,是因为在全世界的移民中,华人的寻根意识最强。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感慨,“唯有知道自己的根源,唯有了解祖先的遭遇,你才知进退依据。我们华人和泰国人、菲律宾人或斯里兰卡人有何不同?差别在于我们如何来到此地以及发展的方式,这需要有历史感。”
这种历史感,就在南洋华人的举手投足、所思所想间,它们构成了中华的另一面。
【知识链接】
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当年,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中,劳动力需求量大,就业机会正多。而葛剑雄等著《简明中国移民史》中也有一个统计:从1840年到1930年的90年代间,由闽、粤两省输出的流民每年平均10万以上,足以抵销每年人口自然增长,缓解当地的人口压力,减弱由此引发的社会震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