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万事尽都有限,惟有你的命令极其宽广———诗篇119:96
为做这个采访,我在李家过了一夜。
要进房就寝的时候,女主人安妮递给我一个温水瓶,她说,这是我的儿子李谦的“例常任务”,每天准备4瓶温水,好让大家晚上口渴时可以喝,今天他也给你预备了。
14岁的儿子做这等细致的事,已是叫人惊讶,而且是“每天”,实为罕见。这个家庭的教育定点是什么?他们对孩子有什么期待?要把孩子磨塑成一个怎么样的人?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应是这个家庭的文化———傍晚抵达时,妈妈安妮正在厨房忙着,爸爸清源在后院晾衣服。
家务,不起眼,缺乏荣耀感,一般缺乏肯定;而妈妈做家务看来也理所当然,通常对孩子不起“示范、带动作用”。
安妮说:“是的,他们的爸爸是有做家务的,他到我娘家吃饭,过后洗碗,我的妈妈是传统的人,觉得不妥,怎么要一个男人做这等事?”
而琐碎、重复的家务,会消耗人的志气,还是建立人的心志?尤其是一个当家男人的“大志”?
父亲是孩子学习对象
清源说,若男人在外挣钱养家,家务不能多做,妻子做了,我们也要表示感谢。要知道父亲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安妮说,是的,孩子会尊敬妈妈,因为首先是爸爸尊敬妈妈。
儿子李谦5岁就会洗碗洗米,他不到一岁,安妮就停了华小老师的教职,并辞退女佣,用几年的时间全心在家照顾,教导孩子。
因为她相信,三岁定八十,锻炼孩子、建立品格要趁早,她要亲自提携孩子长大。这没白费,女儿李柔厨房功夫也不赖,切菜切菇类切个硬的薯,力度刚好,还会分类,而且做得很乐意。
家务是团队的分担
爸爸清源说,家务是一种团队里的分担和参与,看外国电视剧里,男人也做家务。他向往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也让孩子从中学习管理、分配、确定先后次序。早餐后大家赶着出门,傍晚两个孩子自动轮流洗那槽里的餐具,还有摺衣服、倒垃圾……然后大家一起看戏,原则是,家务要先做完。
他说,孩子也自己收拾房间,不只在家里,外出住酒店同样收拾,好养成习惯;在教会崇拜过后,他们帮忙收拾用过的《圣经》有参与,才有归属感;动手做事,同时学习照顾他人,当有聚餐会,妈妈忙着,他们会贴心的拿食物给妈妈吃———这些都是好的品质。
身体力行很重要
李清源小时家在万津的小村落,家里种咖啡,他排第13。全家都是劳作人口,一起出动晒咖啡。咖啡种子风干后去壳,风车吹走外皮在洋灰地就晒起来。傍晚太阳西下,是收拾时间。他一年级就开始自己洗鞋子。大学假期回家帮妈妈抹地与开饭。清源说,如果我们告诉孩子,你要对人,对家庭负责任,什么是责任?那很抽象,身体力行就很实在。
他对孩子说,身为父亲,我会为你们预备很多东西,像《圣经》里大卫王为他的儿子所罗门王预备建圣殿的材料一样,但你们要自己去建立。
而这在灵性上首先要建立,他们每晚一家人读经灵修,一天读一章,现在已读到《历代志下》。《历代志》上下是《圣经》里很难读得下的两本书———不断的改朝换代,一连串的人名,儿子女儿问:为什么?爸爸说,上帝把人放在里面,一定有原因。
出门旅行,他们带着《圣经》,早餐灵修,出动前祷告。像亚伯拉罕跟家人所到之处,必筑坛献祭。清源说,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将来成为上帝可使用的人———他们不断的将神的能力指示下代,因为“我看万事尽都有限,惟有你的命令极其宽广”。
认同“在家教育”理念
李谦、李柔在一间由基督徒所办的“在家教育”,不论年龄,依各人程度分配该读的年级,也不分名次,没有比较,没有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老师视需要教导。
安妮说:“快乐学习就好,孩子5岁进幼儿园的时候,都‘还没学会写字’,老师有些话说。别人的孩子都会,怎么你的孩子不会?当同学都已冲出起跑线了,问李谦,你有自卑吗?他说,没有;有怕输掉吗?父母没有怕,孩子是知道的,他也没怕。不要太早逼孩子认字写字,有些孩子因为写到怕,拒绝上学。我在他们小时读绘本与讲故事,他们就会主动要认识字,因要了解故事。”
11岁的李柔,虽然在“在家教育”接触的多是英文,但是能够看中文报纸。哥哥李谦5年级时看完了《三国演义》连环画册,中国出版社出版,两本厚厚的,字体蛮多的,现在还看武侠小说。他看报纸,什么版都看……遇到困难查查字典就是。
在这个e时代,iPad、iPhone……当道,对这个家庭有冲击吗?爸爸清源说,我有面子书,但主要是为了要了解青少年,并不沉迷。我制止电玩,因为有人沉迷到没亲情、责任,荒废学业,也走向暴力。我不买电子产品给孩子,他们可以在电脑上网找资料,但没有其他———我们的家有爱,但是没有“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