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学校的童军团用竹搭建了一座大约两层楼高的瞭望台。身为学会的负责老师之一,我自然要对“产品”进行“试用”。瞭望台不算高,爬上去并不十分费力。我坐在瞭望台上,举目四顾,发现一切都变了。天离我稍近,地离我略远,平视庄严的大厦,俯瞰渺小的人群,有着不一样的心境。我登上了高处,我超脱了俗人的眼界和活动范围,我成了特殊的、脱颖而出的一个人。
格言的正面意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这些格言名句常用来激励人们定下远大的目标,提升自己的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变得不一般,让别人来仰望自己。应该承认,这些格言名句都有它们的正面意义,也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一个人借助某些工具让自己身在高处,不意味着他有什么能耐。因为这个高度,不是他本来就拥有的。如果他因此而妄自尊大,目空一切,那么登高对他而言只是一种为满足炫耀目的和虚荣心的毫无意义的举动。处于高处的他能够表现出来的,不是智慧,不是胸襟,而是愚昧和幼稚。
我待在瞭望台上的时间不短,间中也曾经和几位同事打招呼。有人茫然了一阵以后,蓦然发现高处的我,向我招手微笑;有人东张西望,可无论如何都没注意到瞭望台上的人,带着满腹的疑惑走开了;也有人很快看见了我,可完全没有流露出惊讶的表情,只对我淡淡地点个头,就离去了。
也许,我应该珍惜第三种人、第三种表情。
它给了我刺激,也给了我启发。
在17世纪以前,波斯(现在的伊朗)流行细密画。这种画体现的是苏菲式神秘主义,认为肉眼看的不是真实,心灵看的才是真实。所以细密画没有远近大小之分,是真正的真实。如果我坐在瞭望台上俯瞰的情景用细密画来呈现,我既不会变高变大,在地上来往的人群也不会变矮变小,因为我的变高变大和他们的变矮变小仅仅是肉眼的幻象,不是真实的情况。我之前谈到的“刺激和启发”指的就是这点。是第三种人、第三种表情提醒了我,即便身在高处,也没有自豪的必要,没有嚣张的条件,更遑论睨视来往的人群了。因为那不是我的真实高度,因为我无法抛弃所有工具,单凭自己的手脚并楼厦之肩,齐日月之光。我,始终是行走于地上,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为伍的芸芸众生之一。
登上高处,担心的是忘了自我,忘了脚下的、自己踩踏着的土地。想到这里,我突有所悟,赶紧从台上下来,做回原本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