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英语,这真是一个纠缠了大半个辈子,几度想要将之从身畔撇下,却又弃之无从,让我又爱又恨的冤家。
生长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里,基本上要具备的就是多面化的语言能力。尤其是身为华人,本身的母语当然是首要的,加上国家规定的官方语言马来语,及国际语言英语,还有身边一些拉拉杂杂的方言像福建话、广东话、客家话、潮州话等等等等的,数之不尽。单是把它们规列成一张清单已经够头痛了,更别说要一一去掌控而达致精通。
难于熟巧掌握英语
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除非出身的家庭原属于西方教育的背景,或家长从小刻意栽培,及一小撮自发性去研修英语的,否则一般上的学生都难于熟巧的掌握英语这个语言。
待得就业之际,尤其是在私人界里工作的,开始时无奈逼得操一口蹩脚的英语,在懂与不懂的隙缝间挣扎求生,一脑子想要表达的意识,却苦于不知怎样从这艰涩的语言中拣选恰当的用词。就像哑子吃黄莲般,有苦自己知。
我至今记忆犹新,初到美国公司上班的时候,往往听到美国同事或客户说话,总是慌张得连神经都绷紧了。他们的英语又快又难懂,浓厚鼻腔的英语,跟我们东方人讲的完全不一样。
有时候目瞪口呆的“看”着他们讲完一整套的说辞,自己脑里一片空白的,完全抓不住他们在表达什么。期期艾艾的要求他们重说一遍,然后才似懂非懂的从几个好像还听得懂的词汇中加上一些想象空间,就当是照他们的意思去办了。
尴尬持续好多年
最开心的莫过于会议之后有人写好会议记录,电邮给所有参与会议的人。看完会议记录,心中一颗大石完全放下。因为借着这样便可以完全明白会议时谈论及要求执行的事项,而不会有所偏误了。
这样的尴尬及不便倒是持续了好多年,加上自己不断揣摩进修,才总算渐渐能够适应那个环境的需求,回想起来也不是不狼狈的。
到后来面对年轻的同事,惊见语言的问题还在不断的扩大。某些年轻的一辈对英语的掌控能力更加薄弱,措辞语法乱作一团,动词名词、过去式、未来式、现在式几乎都分不清楚。写起英文来时,就只是照着自己熟知的中文或国文的语法顺序,一对一的照单翻译成英文。很多时候连当中的连接词也顾不了,总之把它们凑成一段自己还看得懂的文字,就算交差了。
有一次看到一位欧洲客户忍无可忍在电邮上爆发,狠狠的怒骂一位年轻的员工:“对你的破烂英文(broken Engling)我受够了。每回读你的电邮往往不知所云,要一字一句的去猜测设想你的意思,而且与你交涉还要忍受时差。天呀,怎么会有这样的事?”
现今的教育制度
我们无奈之下讲句谐诙的,竟然电子业现今已经从欧美趋向亚洲化,英语大概也是时候拐个弯来个本土化了吧?
但是认真的回看一下现今的教育制度,属于国际语言的英文这一科并没被重视重用,我们又能够对年轻的一代特别要求些什么呢?
年轻的员工平常写写电邮,借以和公事上的对手沟通交涉也还罢了,通常将就勉强一下也就算过去了。
一旦遇上正规会议像欧美客户高层来访,或要呈报及演绎公式化的发表会时,倒是非要经过一番鸡飞狗跳的手忙脚乱、大费周章来准备不可。除了内容要点的更换及改动是无可避免的,英文词汇的运用却也成了一个重大的、需要聚焦来润饰的大工程。
有时连某些经理级的人物呈上的幻灯片简报(Power point Slides),在用英文撰写时也是语误处处的。阅读时真的是需要如临大敌般的小心翼翼,生怕没有适合时抓住语病去更改,到发表时便会在人前出糗了。
失误后果可大可小
而那种失误的后果其实也并不是纯属于一刹那间的尴尬而已,却是间接的透露出一个公司的颜面与认真性的象征。后果可大可小,却是不得不谨慎。
我们在慨叹之于,有种束手无措的深沉失落。是什么让这年轻的一群失去了上辈子人那种侃侃而谈的自信与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呢?
老好英语,曾经是身边人那么熟稔的一种亲切语言,却基于现今的客观环境因素造成了一段遥远的距离与隔阂。我们与他,是否还有重修旧好的转圜余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