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客死异乡的遗体,是和时间赛跑的棘手任务。遗体会在过程中产生变化,更会受环境影响而导致腐败。
一般从证明死因到获取文件和领遗体手续,至少一个星期;若要运送遗体回国,在高空气压和航行距离下,绝对会加速遗体的变化。遗体修复技术再精进,也只能尽力而为……
因公共卫生问题,未经防腐的遗体不能用空运;利用空运的遗体,高空气压却对遗体造成负担。
根据日本JAL航空公司网站(JAL Priority.GuestSupport)的说明,飞机在起飞机后会逐渐抬升高度,以相当接近音速900公里的时速,在1万公尺的高空飞行。机身呈水平飞行时的高度,使得机舱内的气压约0.800帕,相当于在2000公尺高山的气压。
气压低将使体内气体膨胀,根据《默克诊疗手册》(The Merck Manual)所写,位于机舱内的人体,体内游离气体的膨胀率为25%。一般人可在肌肉收缩的情况下,将体液维持在刻控制的范围内,但若是尸体,就可能因气体膨胀而导致体液外漏等问题。
做好防腐处理
此外,当遗体经长时间由外国运送回死者所属国家,若没有做好防腐处理,即使死者在离世前的最后一刻,带着幸福笑容离开,但在遗体运送抵达目的地之前,脸色就会因为色素氧化二起变化,呈现一脸痛苦的神情。
这就是为什么跨境运送的遗体,若要确保遗体不产生变化,一定要做好防腐工作,也是运送遗体过程最重要的部分。
注入化学物质
人类的遗体防腐技术,已有数千年之久,四大文明古国的防腐技术,更是各自独特。早期的遗体防腐,多是为了医学用途,近年则因殡葬业的兴起,将其功能延伸到抚慰悲伤的心灵层面。
台湾大学教授兼遗体修复师杨敏昇指出,遗体保存的方式主要有冷冻保存及防腐技术等形式。冷冻保存是将遗体防于低温的冷冻柜中,以减缓尸体内部的物理及化学变化。
防腐技术则是将尸体注入化学物质,以暂停尸体内部的分解与腐败。虽然两者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主要功能都是为了延缓遗体的保存期限,藉以维持死后的外观和形态,维护死者的尊严,舒缓家属的悲伤。
4大防腐技术
目前的遗体防腐技术主要有4种———动脉性防腐(Arterial Embalming)、体腔性防腐(CavityEmbalming)、皮下性防腐(Hypodermic Embalming)以及表面性防腐(Surface Embalming)。各种防腐技术在临床上都各有用途与功能。
杨敏昇说,过去,台湾技术人员因为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只能土法炼钢采用注射的方式,直接将防腐液注入皮下组织、胸腹部或坏死的组织内,达到防腐功能。
他逐一解释:“动脉性防腐及体腔性防腐皆属于长效型的遗体保存用途。动脉性防腐是将防腐剂打入血管中,利用血管中动静脉的路径,取代原本的血液特性,藉以达到防腐功能。
“体腔性防腐则是将高浓度防腐药剂注射入体腔内,让器官浸泡而达到防腐功能。通常这两种防腐技术都会合并使用,让遗体保存达到更长效果。
“皮下性防腐是利用注射的方式,将防腐液直接打入皮下组织或坏死的组织中,表面性防腐可以利用涂抹或喷剂,对遗体表面做简单的防腐,皮下及表面性防腐虽然便利,但遗体的保存时间无法长久。”
遗体防腐观念
然而,异地逝世的遗体,先保存,后修复,处理程序较之平常,复杂而棘手。防腐保存模式将依照情况而单独使用,或合并使用。
如果遗体只需要短时间的运送,加上家属不愿做侵入性的防腐,一般可以使用表面性防腐,只要直接将防腐剂喷洒在遗体表面,就可维持3天至5天的时间,避免在运送过程中腐败。
但是,若需要长途运送的遗体或需要解剖的遗体,一般还是会用动脉性防腐或体腔性防腐,遗体至少可维持7天至10天。
以上所述,只是在“运送过程”的防腐技术。
采用冷冻方法处理
现行一般国家对于死亡的,保存上除了使用防腐技术,比较常用的方式是冷冻保存法,特别是台湾及中国,由于殡葬设施完善,加上民情风俗的考量,几乎很少用防腐技术保存遗体,反倒是采用冷冻法处理。
因此,除非是外国人有需要运送回国,几乎很少用防腐技术来保存遗体。
杨敏昇指出,采用冰柜保存遗体,保存时间较长,成本也比防腐来得低。在台湾地区,一天的冷冻费大约500元台币(约55令吉),10天费用约5000元台币(约550令吉),但若使用防腐技术,价位则高很多。
“以临近国家而言,冷冻保存法的收费大约7500元(例:马来西亚)至9000元新台币(例:新加坡)。”
避免运送过程腐败
台湾遗体修复师赖承汉则特别说明,遗体保存(preservation of dead body)虽然同样涉及采用化学物,抑制尸体腐败的速度,但和遗体防腐(embalming)其实有差异。
“两者单在外观上难以分辨,但在时间上却有明显差异。遗体保存通常只是用在短时间内维持尸体外观的过程,遗体防腐则可让尸体维持较长的外观和形态。”
所以,在外国死亡的遗体,若不是在当地火化处理,都必须采用防腐技术,避免遗体在运送之前或运送过程中出现腐败。
他说,殡葬业的发展间接改变人们对遗体防腐的观念,尤其是客死异乡的亲人,可藉由防腐技术,让遗体顺利地由外国运回祖国,以完好的面目“再见”亲人。
“现在的防腐技术也包含遗体美容,藉由灌注特性物质来修补遗体的残缺,再添加颜色增添生气,让遗体维持自然与安详的形态,弥补家人对亲人死亡的遗憾。”
国情文化/宗教习俗的影响
富贵集团公关及特别企划部总营运长拿督陈龙飞透露,在交通和殡葬业不太发达时,许多人为了避免复杂程序和方便处理遗体,往往选择在当地处理,亦即火化之后,将骨灰带回国,坚持将遗体完整运送回国的仅占少数。
“以前只能使用马车、火车或船运,跨境运送死者遗体。随着航空交通和殡葬业的发达,从外国运送遗体的过程简化很多,尤其大大缩短运送时间。”
他强调,除了处理领取遗体的程序,最主要的事前工作就是防腐保存的处理,保存方式各有不同。据了解,大多数的殡葬公司仍会采用冰冻法保存遗体,并且密实包扎,以防止尸水渗漏和尸味散出。若是当地的殡葬业已有防腐技术,则会采用相关方式,而后才交由死者家属所委托的国内殡葬公司运送回国。
“若当地没有相关的技术,我们会在考量死因、环境、气候、死亡和运送时间等因素后,再根据遗体的变化情况,个别处理,比如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或需要,进行防腐和修复工作。”
防腐技术各家各法
死者所属国家,因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处理遗体的方式也受到宗教、习俗和其他方面的影响,防腐技术各家各法。
就目前而言,美国的防腐技术仍是最高,从美国运送的遗体状态也最好,该国大多采用土葬,为预防传染病蔓延,90%以上的遗体都会做好防腐处理。
日韩方面有许多取得美国证照的防腐师,就被委派专门处理遗体运送工作。不过,日本90%以上的遗体采用火葬,防腐技术的采用并不普遍。至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遗体处理技术则水平粗糙。
遗体专用袋取代传统木棺
数千年来,跨国运送遗体从来没有间断过。随着时代变迁,国际殡葬业之间也不再是孤立的状况,而是有联系的网络。
科技的发展,使得跨境运送遗体,不再是“原原本本、连人带棺”的方式。据知,挪威殡葬理事联合会在1990年代研发了一种用于航空运输的遗体专用袋,2000年之后,进一步改良研制具有防水和轻便的新一代遗体专用袋,取代沉重的传统木棺。
这种专用袋可放置在木制的底座上,然后将棺材放入专用袋内,拉上拉链密封,再用皮带固定和支撑底位,才装船或航空运输。
当遗体抵达目的地后,接收者将皮带松开,打开专用袋的拉链,将遗体置入准备好的棺木,正式进入下一道程序———殡仪及葬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