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一战省思(系列2):百年悲剧会否重演?

$
0
0
今日,11月11日已被定名为休战日(Armistice Day),借此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点正式停战。当然,这没有什么好值得庆祝的,更多的是我们应该好好利用今日的前车可鉴,深思下一个100年会不会再度重演1914年的悲剧?随着世界进入21世纪,这样的担心不时出现在世界多国媒体上。与之作比较的是整整100年前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年份。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世界大战似乎离我们很远很远,就像不曾来临过一样,不过国外有不少预言家都说,世界会迎来第三次大战。从历史的片段来看,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让地球一半的人类停顿倒退下来,那世界第三次大战又会怎样,我们真的无法想象。 于这场人类第一次世界性大战的100周年,许多国家都已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站在百年之后的时间节点回眸。早前,大马国立大学举行了《世界第一次大战论坛》,多国教授也出席该论坛一起讨论:世界第一站其影响力,甚至会不会掀起另一波世界大战?! 主催这论坛的是国立大学(UKM)大马国际研究所雅罗斯瓦夫教授(Jaroslaw Suchoples),来自波兰的他表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影响深远,即是马来西亚这片土地没有涉及在内。在他观点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之一。 致命流感 他表示,从数据上显示,士兵死亡人数将近千万,远远超过了前100年战争军队死亡人数的总和。大战中受伤人数大约有2000多万。巨大的伤亡人数某种程度上源于采用了新式武器,譬如机关枪。“由于当时的军用卫生实施都不如现在来的先进和高科技,一旦发生流感,其破坏性强大,而且很快就日传千里,死亡人数节节攀升,这才是人类最大的灾难,也是最令我们担心的。” 当时就爆发了史上最致命的流感———“西班牙流感”,导致死亡率达到顶峰。数百万的民众被迫背井离乡。经济和工业都遭受了灾难性的损失,尤其是在战况最惨烈的法国和比利时。 他说,这场现代人所形容的“大战”结束了,但是这场战争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深远影响却波及了其后数十年之久,包括现在。 来自德国的柏林自由大学的Arnd Bauerkamper教授认同雅罗斯瓦夫的观点,他讨论的题目为《20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新时代的影响力》。他说:“发生于1914年至1918年的这场世界大战,对欧洲实力版图,对现代社会架构和其现代主义都有着重大影响。” 国家成长 从近代以来的国家成长来看,一战正是国家成长的第二波,尽管是在战争悲剧中的成长。英、法等国向福利国家的转型,新兴民族国家的形成,美国的崛起,俄国和德国对不同体制的选择,无一不印证了,面对同样的历史形势,不同国家都在进行着自己的判断、决策和选择,都在以“国家”这一现代形成的概念作为基本单元和目标,并以国家的利益作为自己的依归,选择自己成长和发展的路径。 因此,一战不仅仅只是硝烟弥漫的军事冲突,更是欧美各个国家之间全面的抗衡和较量,是他们走向不同的成长道路的分水岭。 他说,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怎么说呢?“这场战使到欧洲4个帝国崩溃,它们分别是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帝国和俄国的沙皇帝国。 “欧洲的统治权落到了英法手里,出现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的国家———苏联,世界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政治格局的国家。美国跃居世界强国,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虽然美国近年来因金融风暴经济能力停滞,可是当年的崛起其影响力至今还在发挥效用中。” 激化现代主义思潮 战争给整个欧洲带来的巨大灾难,当时就像灭了欧洲的那盏灯一样,致使敏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的怀疑,并滋生反叛情绪,很多时候是属于反感。 Arnd Bauerkamper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某种程度而言,是在那激化和促进欧洲大陆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很多参与到法国超现实主义中的人,都曾在一战中服役过,由此证明了很大程度上,战争催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先锋运动中人们的感触和表达,甚至影响其现代人的表达与感官接触。 “那时候欧洲人民经历过一战后,对社会福利国家的建立,对政治家的治理水平,都有不一样的认知,他们那时候开始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民众已经放弃了在街垒中进行战斗,而是通过走向投票箱来表达时,当他们的心态和行为与体制的选择和稳定产生紧密的关联时,现代政治体制基本成型,一个自由且民主的体制得以建立。“那时候的人们认为,欧洲文化是腐败的,需要用新的感知和实验形式取而代之。” 平衡势力 于是,那时大家都认为,需要一个国际性政权组织来平衡各国的势力,那就是———国联。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新划分了战胜国的殖民地,削弱了战败国的实力。他进一步解释,其影响力最大的特征就是,展现了当时欧洲国家的年轻一代,都有一股渴望,希望能够冲破当时的社会停滞不前,以及自由创造的愿景,如果没有这种远景和渴望,现代所呈现的就会另一种画面和景象。 他说,那些亲身经历了军事行动的诗人和艺术家,都喜欢通过多种方法将这主题加以利用,或是在诗歌中重现战场经历,或是在画作中凸显战争的毁灭性影响。社会政治方面,战争给英国带来的动荡和巨变相对其他国家程度较小,战后英国文化标准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激进的变化。 如果欧洲区域没有经历这场战争,英国现代社会主义或是欧洲现代社会主义又会是怎样?他认为,这种问题始终不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衡量,又或者是解答,但不代表这些问题不值得思考。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一战没有发生,现代主义以及20世纪文化将会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幅图景。 1962年险爆第三次世界大战 发生于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曾让世界几近窒息,世界大战的警报拉响全球,虽然危机最后在美苏双方妥协之下偃旗息鼓,却鲜有人知道当年有人以一己之力挽救世界,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当时的苏联潜艇上只有少数人员知道自己的船上拥有核武器,而瓦西里‧阿尔希波夫(Vasili Arkhipov)就是B59潜艇上知晓其事的其中一人,英国BBC5曾经播放了一套纪录片记述了昔日的情景:当他的潜艇接近古巴时,美军的直升机和飞机一直在空中盘旋,寻找潜艇的踪迹。但不久这样高风险的猫鼠游戏就结束了:苏联潜艇被悉数发现。随后瓦西里所在潜艇被迫进行紧急下潜,另外为了逃避美国人的猎杀,他们只能在恶劣情况下进行长达一周的潜行,当时舱内高达60度,每人每天只能获得1杯水的配给。而水面上的美国海军则在等待前苏联潜艇的资源衰竭后被迫上水面充电,但他们却不晓得潜艇上有消灭整支舰队的核武。加里图刹(Gary Slaughter)是当年美国海军Cony号战舰的通讯员,他表示当时苏联人可能遇到呼吸困难,舱内热得像地狱必定难受无比,加之长时间的受压(生理与心理),基本上美国海军做的就是被动给予压力。 改变策略 但随后美军改变策略,开始向水下释放警告用的水雷,让苏联潜艇内的人误以为受到攻击。此时B59潜艇艇长瓦伦丁(Valentin Savitsky)确信战争已经开始,他要求发射核鱼雷以保护前苏联的尊严。 如果此时Savitsky的命令被执行,则有可能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爆发。然而Savitsky的命令并未被执行,这一切都因为瓦西里的反对,他拥有发射的最终否决权。虽然瓦西里也遭到自己手下的反对,但最终他坚信美国人并未真正发起攻击,随后潜艇返航。令人意外的是这一“屈辱” 的举动,却令艇员获得苏联的英雄般欢迎。 昔日的英雄瓦西里已在1998年因为辐射中毒而逝世,在古巴危机40多年之后,他的遗孀奥尔加(Olga)仍旧为丈夫感到自豪,认为丈夫清楚知道当年发射核鱼雷是件疯狂的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