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读书人:柄谷行人 世界史的结构

$
0
0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政治剧变,这也意味着现代性的两个竞争方案: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最终由后者在美国领导下取得胜利。人们开始认为,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是人类社会的最终阶段,最完美的形态,在此之后,社会不会再有革命,至多只有小规模的改革。可以这么说,共产主义理念在当时已然破产。 实际上,早在1968年法国5月风暴起,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就开始对共产主义的理想昂感到幻灭。当中有好几个因素,首先西方知识分子在当时开始认知,苏联这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其实是极权主义国家。其次,法国当时的运动,法国共产党竟然站在对立面,不予以支持。最后,5月风暴的革命主体不是工人阶级,而是由学者、学生等多元的群体组成。 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反思 自此,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反思,并对历史唯物论、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等主张感到怀疑,并提出深刻的批判。学界对此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演变,有许多不同见解,Simon Tormey和Jules Town shend则倾向用“后马克思主义”来概括这些思想。(见《从批判理论到后马克思主义》)90年代,正是在那样的氛围下,当许多人开始舍弃共产主义理念,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却逆向操作,意图重新建立共产主义形而上学。为完成此目的,多年来他写了好多著作,包括《迈向世界共和国》、《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等,而《世界史的结构》则把多年来的思考置于一个完善的体系中,呈现出他的完整精神面貌。 找寻最佳的社会架构 《世界史的结构》一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如何认知当下所处的社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它处于怎么样的阶段?认知它后,我们可以如何超越它? 柄谷行人认为,世界的历史的驱动力,来自于“交换”。他提出“交换模式理论”: 交换模式A、B和C在任何的历史阶段都存在,只不过由哪个模式主导,就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构成体。 例如,模式A主导下的社会是远古时候的氏族社会,其基本原理是透过物质的赠予与回礼来确定领导权。亦即,透过把本身的财富赠予给他人,且确保对方回礼的价值无法与自己所赠予的相比,从而获得权力。但这并非支配与从属的关系,是种接近“委任”与“被委任”的关系。 氏族社会中的酋长,就是通过互酬原理获得权力的。但这个地位并不稳固,因为在互酬原理的运作下,酋长要维持本身的地位,必须不断地把财富赠予出去,结果本身的财富会不断的削减,最终失去酋长的地位。 平等却不自由 就此而言,氏族社会中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财富分配与权力分享),但却不自由,因为每个人都从属于社会,无法轻易脱离共同体。 氏族社会常与周边社会发生战争与争夺,结果为了结束此自然状态(战争),同时也配氏族社会的扩大发展的趋势,国家于是诞生了。 国家的诞生是社会契约式的,也就是模式B(掠夺与再分配)主导下的社会构成体。在此情况下,人们把个人的权利与财富(例如交税)让渡给国家,国家则提供保护与进行财务再分配。 因此,可以那么说,模式B主导下的社会,人们既不自由(得接受国家管制)也不平等(取得权力的人,地位永固,永远比其他人高一等)。 资本主义导致贫富悬殊 模式C(商品交换)在远古时代处于边缘位置,但在近代逐渐发展起来,并取得主导地位,也就形成我们今日的社会形式。在这个社会,人们虽然是自由的(可以累积资本慢慢往上攀爬),但却因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导致贫富悬殊,而是不平等的。 柄谷行人认为,模式C主导下的社会,即资本———国族———国家。在这个三位一体的圆环控制下,社会取得高度的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由资本与国家导致的不平等和不自由现象,最终都透过民族主义的方式,在想象的层面解决问题(因此实际上并没解决问题),从而使得革命无法发生。 不是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 《世界史的结构》是一部面向未来的著作,作者的目的不是要解释世界,而是要改变世界。 因此,在分析出世界的运作基本原理之后,柄谷行人开始着力于寻找超越与克服资本与国家的方法。而这也就是他在书中提到的交换模式D。 模式D其实在过去曾经以普遍宗教的方式出现过,对抗带来不自由与不平等的国家与资本。但最终却被收编为制度化宗教,而告失败。 柄谷行人的取经,则是借助重读康德与马克思,寻找思想资源,来超越资本主义和国家。 合作社超越资本主义 简单说,也就是借助康德的“诸国家联邦制”的构想,从而肯定联合国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好好地善用联合国的跨国NGO方面的功能,如此一来才有机会限制国家的过于庞大的权力。 另一方面,则借助马克思的理论,指出合作社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柄谷行人的反思相当有启发性,其中一点值得注意。他认为,国家和资本主义是一匹马的两个头,我们无法消灭其一,放生其一的。例如,如果我们掌握了国家,消灭了资本主义,那么国家为了生存下去,最终会再次召唤资本主义。中国在80年代期间的改革开放,可说是最明显的例子。 资本主义是信用体系 同样的,我们也不可能只消灭国家,而不消灭资本主义。没有国家的保障,资本主义无法运作。这之所以,因为资本主义是个信用体系,必须由国家提供法律的保障。 就此而言,柄谷可说是批判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论,认为只要改变生产方式与关系,民族主义、国家等这类上层结构自然就会瓦解。把资本、国家分成两个不同的对象加以面对,是柄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重大的调整与超越。 柄谷行人简介 ◆日本哲学家、思想家、文学者、文芸评论家。本名为柄谷善男。兵库县尼崎市出身。 ◆曾获伊藤整文学奖、群像新人文学奖。 ◆1960年发生于日本的安保斗争中,当时就读东京大学经济学部的柄谷行人,投入“全学连”成为安保世代的一员。 ◆研究领域跨越哲学、经济、政治及社会,被视为当代日本颇具分量的思想家,曾先后受邀在耶鲁、哥伦比亚、康乃尔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美国名校担任客座教授。 ◆近年以讨论国家、资本、国族等概念,提出“Association”作为对抗理念,并组织New Association Movement(NAM)运动,鼓励成立各种小型共同体,以区域性生产消费,对抗大财团资本。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