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协四十年》一书是戴小华构思的产物。早在5年前,她就提出了出版一本有别于一般纪念特刊的会史的概念,直到两年前才正式启动。
黑格尔大师在阐明他对史学层次和功能的看法时说,历史的第一层次是白描性历史,主要回答过去“是什么”;第二层次是反思性历史,主要回答过去“为什么”;第三层次是哲学性历史,主要回答将来“干什么”。
反思性历史
《文协四十年———文化的弘扬与创新》的出版,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字和照片,还原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会史的细节,给读者呈献一部“白描性”历史甚至反思性历史。
实际上,《文协四十年》一书是戴小华构思的产物。早在5年前,她就提出了出版一本有别于一般纪念特刊的会史的概念,直到两年前才正式启动。
本书分为五辑:文协简介、文协领导与历史进程及州分会概况、附录一、附录二及附录三。
书中真实地记载了创会人李三春和三位会长黄昆福、锺正山、戴小华分别在筹备期、奠基期、建设期及拓展期任内所作的不懈努力。千多项大大小小的活动,留下他们清晰的文化足迹。
珍贵参考资料
70年代初期,华社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领域面对严峻的挑战,文协就是在这背景下应运而生。
1983年文协先后提呈国家文化备忘录及文化兴革建议书,2000年的《当代马华文存》总序,这几份重要的文献,都收入附录里,是研究华族文化史的珍贵参考资料。
文协成立近40年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
308大选后,两线制隐然成形;政府适时推出“以民为本”的转型政策,成效如何则有待观察。
作为一个民间团体,文协致力弘扬华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初衷始终不变。然而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与国外团体的来往日益频密;将华文文本翻译成英文,应当有助于增进友族和外国朋友对我国华族文化史的了解。
由于时过境迁,早期资料不易搜集,虽从文协档案及马华资料室查找,亦无所获。因此,筹备期与奠基期的图片多付诸阙如。此外,各州分会方面,或因交接几经辗转,资料更是残缺不全,不无遗憾。
在编辑体例上,本书照例采用编年体来记述史实;至于人物的称谓,头衔一律从略,只称呼其人学术头衔或官衔。这点请有关人士见谅。
从资料的搜集、整理到定稿,编委会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作了无数次修改和完善。
在戴小华的全力主导下,余斯福挥毫题写书名,刘崇汉参与审稿,黄素珍、陈曼丽负责收集原始材料及打字,罗毓才、柯迪薇协作翻译;感谢他们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不计名利辛劳,投入了真诚的热情,使本书得以如期付梓。
由于资料不全,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教正。
窥一斑而知全豹。本书虽然不能囊括文协的全面历史,但我们期冀能为这40年作一个小小的注解,这是我们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