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我的随笔:隙缝中的闪光

$
0
0
无情地撕下了一张张日历,是我把时间赶走,还是时间把我赶走? 时光的流逝,在某个阶段会对人形成一种压力,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年纪不轻,却始终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大作为。拿自己和年龄相仿的朋友同事比较,似乎略逊一筹;拿自己跟进得了传记的伟人比较,则是天壤之别。只要一比,自己好像永远都是输家。越是比下去,心情就不免越是烦躁不安,也越是感到难过和无奈。然而,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既没办法从头开始,也不可能“向天再借五百年”。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心理窘境”呢? 也许,这种“心理窘境”本身就是转机。中国当代诗人胡续冬的《日历之力》中有几句话值得注意:“我总会听到保罗‧达吉尼奥在喊叫/那些没有意义的强悍音节……听见这盲目的喊叫撞到我窗口的时候/我都能看见我墙上的日历攥紧了拳头。”诗人尽管努力,不过并没有取得让他骄傲的成就,类似“没有意义的强悍音节”,在这个时候,“墙上的日历攥紧了拳头”。这是诗人的拳头,也是诗人的悲愤,而且还是诗人的力量。对自己虚度光阴的痛恨,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可以化为一种催人向上的动力。一个人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引以为耻,且常怀突破之心,设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自己有所作为,这样,即便最后仍然没有取得主观上认为的大成就,也绝不至于沦为社会的“多余人”。在我看来,这也算是一种成就。 每人应认识自己 不过,对自己的不满和要求如果只是建立在和别人比较的基础上,有时又不免会迷失自我。庄子《逍遥游》有言:“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每个人都应该要认识自己、做回自己,而不应该因羡慕别人或出于从众心理,刻意走别人的路,导致丧失了个人主体性。对于时间的理解,也应该抱持这样一种态度。 另一位中国当代诗人王清平的《时间之诗》中也有一些发人深省的话:“等他们走了我就来……人生一圈四百米……而岁月,仅仅鄙视一个人的胆怯/在世界的短途中。”诗中的“我”和“他们”是不同的,表现出诗人甘于孤独的勇气。人的一生,就像四百米的一圈。一个人要走完四百米,并不是一件难事,这是诗人的豁达。而岁月会“鄙视一个人的胆怯”。 我们可以把“胆怯”理解为因成就比不上别人而滋生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和人们过于在乎别人的成就、过于热衷和别人攀比有关。既然时间本来就是短途的四百米一圈,那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容地度过短暂的一生呢?既然我们本来就不可能和别人完全一样,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被别人的成就搞得自己晕头转向、惶恐失措,甚至强求自己成为别人的“翻版”呢? 我坚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束光。光的亮度有强弱之分,却改变不了它是光的事实。月明星稀,并不意味着月光在掩盖星光的同时,可以进而否定星星的存在。全世界的黑暗,都无法吞噬一点的辉光。我们任何人,都应该要了解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做适当的发挥,在时间的海洋里激起波澜,在流动的隙缝中闪耀光芒。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