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但客死异乡,格外难以承受之痛。面对噩耗,丧亲家属最是手足无措,思及异乡孤魂之凄怆,更添伤恸。
殡葬专业化的今天,丧礼上的主角不再是“棺材佬”或“南无佬”,还有一批经受专业训练,贯穿和主导整个丧礼的幕后团队,甚至穿梭在国际间,运送遗体,“带灵魂回家”……
遗体运送者,民间俗称“运尸工”,日本和台湾今改称“送行者”。空中送行者,意即将在外国逝世的国人,或是在国内逝世的外国人的遗体或骨灰运送回祖国。
在殡葬专业中,负责安排整场丧礼仪式流程的礼仪师是主导,带领为数只有几人的幕后团队,各司其职,遗体运送是“由始至终”的一个不可或缺角色。
出生可以预测,死亡却无法预料,除了年老和病痛可以让人稍做心理准备,几乎所有的非自然死亡,总是突如其来,措手不及。交通发达的无疆界时代,在外国死亡的几率也随之提高,根据非正式统计,日本每年大约有400至600人在外国逝世,若是重大灾难,死亡人数更是不在话下。
空难导致魂断异乡
马来西亚和大部分国家虽没有相关的正式统计,但每年在国外旅行、公干、打工或求学者,病逝或意外死亡的案例时而有之,每年不下百人,单单今年的空难就已导致数十人魂断异乡,遑论因天灾和战乱等重大事故而无辜遭殃者。
由外国运送遗体,程序或简单或复杂,或顺利或技术,死因不同而状况各异,在运送遗体的过程中,也可能面对许多难以预料的状况,单单遗体保存就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的问题,还有减缓尸体的变化速度、遗体是否有被善待或糟蹋,甚至被外国的非法或不专业殡葬社抢夺,向家属索取暴利。
帮助家属释放悲伤
《空中送行者》不是小说,而是通过采访记录日本著名专业国际灵柩运送公司尔赫斯员工的工作实况,仔细介绍这批隐身在国际重大事件背后的“灵魂使者”,怀抱怎样的使命感、心态、感情,对待素不相识的死者遗体,如何抚慰死者的魂,安慰生者的心,所作所为不只是“节哀顺变”,而是帮助丧亲家属“释放悲伤”。
近年生死教育的推广,加上电影效应使然,“遗体修复”这样的特殊专业开始为人所知,但丧礼上的另一低调风景———遗体运送者,却是在“天地人,神鬼人”之间默默执行护送亡灵回家的任务。
这是一份既庄严又哀伤的工作,需求很大,要求很高,却只有极少数人投入其中。
尔赫斯这样的国际公司,旗下竟然只有6名员工,每年运送和处理200至250具遗体回国。
理解殡葬人员角色和工作
灾难频仍,死亡太多,能不能死好一点,死得有尊严一些,成就了殡葬专业化的发展。
华人传统观,人的一生三大礼———诞生、结婚、死亡,每一项大事都要广为宣告,做足礼节,为的是“好来好去,始终圆满”,生时欢喜而来,死亦好好离开,即使离乡背井,仍要落叶归根。
以了解取代误解
《空中送行者》作者佐佐凉子通过采访享誉日本的国际遗体运送公司尔赫斯的作业模式,深入刻画殡葬人员如何处理遗体的真人真事,每一个细节都详尽描述,让人们对这被视为避忌,带着误解的行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即使殡葬发展先进的日本、台湾和马来西亚,人们对这个行业的认知,依然停留在“死人行业”的传统观念中,殡葬人员做着别人不敢做的,看别人不敢看的,呼吸中充斥着腐烂的尸臭味,眼中所见是各种各样的死亡面貌,包括满目疮痍的尸骸。
多因心理压力离开
这是一份怀抱同理心、慈悲心、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在给予死者最后的尊严以及家属悲伤辅导的同时,却要忍受孤独和社会的异样眼光,尤其来自家庭的压力,许多满清热情的新进后生,往往因承受不了工作和各种心理压力而离开,留下来并坚持不懈的,实在没几个。
日本电影《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中,有一句极为动人的话,描述殡葬人员的角色和工作———即使是最悲伤的离别,也要留住最美的容颜。
《空中送行者》则让人一窥这神秘行业背后的面纱,传达生离死别的伤感,以及让死者回家的观念,传递“慎终追远”、“视死如生”的东方生死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