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世界人权日特辑:佛教与人权

$
0
0
王振威居士经常出现在国内的公民运动的现场,他关注佛法的灵修也关心社会的改革,因此有关佛教与人权的议题,他可是最佳的受访人选。 “汉传佛教强调‘人间佛教’,以人为本,现国内各汉传佛教组织对人间佛教虽各自表述,但我乐见其成,而人权就是‘以人为本’,关怀众生的利益,因此佛教关注至人权乃义不容辞之事,不过当代汉传佛教对这块较忽略,有所缺失。当中原因除了是本位主义,衡量利益关系或与当权权贵过于靠近,是不要处理还是无法处理,这里很值得探讨。” 民主人权虽是现代化名词,但其本质与关怀众生息息相关,王振威居士认为佛教团体不应缺席,并有时会合理化与美化一些社会本存的不公义现象。 无法主导改革思潮 “如有些团体会说不要有分别心,或将批评意见贴上‘反对与仇视’的标签,这是‘本位主义’的延伸,另目前的现象是该组织的领导人或对社会运动不感兴趣,无意跟进,而下层就不会处理,那是‘一人在上’的操作模式,过于集中权力的领导。”不过,王振威补充当然当中不乏有些佛教组织尝试打破局限或框格会参与,但很多时候只扮演配合的角色,无法主动提出一些公共议题或思潮来主导,仍旧停留在旧框格里,无法跨越。 提及当代汉传佛教,王振威表示台湾的佛教组织“现代禅”是较好的例子,早前的表现很好,有侠义情怀,以人为本。 “宗教需要有魄力关注社会,但一般上宗教很难走出‘本位主义’。西藏的自焚与缅甸示威还算不错,但基本上还是基于自身利益受损或宗教被迫害,是反应式的回应,还不是主动式的出击。不过至少达赖喇嘛对人权的呼吁与关注是好的开始,希望将来教界能出现更多具国际视野的宗教领袖,因人权是普世价值,我们不能只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与世界接不上轨。” 修行应内外并俱 一些人认为修行是内在,参与公民社会是外在,询及王振威有何看法?要如何平衡? “真正的修行人应是‘内外并俱’,‘外王内圣’,里内可保持乐观与清明,但对外要具王者风范,统领大众,关注民主与众生的权益。这与佛教度众的内修外弘其实是相呼应,不可缺一。注重人权就是关注众生的权利。” 王振威也表示,国内佛团有时过于理想化,以为可度化恶人与霸权,这很不切实际,外人或对佛教产生负面形象,彰显了佛教团体对时局与民心不敏感,欠缺现代思潮。 过于唯心很危险 王振威进而举例一行禅师的“十四戒”,当中提到“不要逃避与痛苦接触,或在苦难面前闭上眼睛。以及对由社会不公正所造成的痛苦保持觉照。”他也强调信众不要过于崇拜领导人,不要依付权威与权贵。他感觉国内佛团有时过于“唯心”,以“心净则国土净”来闪避问题,这很危险,与社会脱节。 王振威表示,一般上国内的佛团对公民社会的参与不很积极,心态较保守,迥避政治。 “当中的偏差是过于偏重慈善,但欠缺智慧。 我们需看清楚事情真相,要懂是非黑白,对与错,不能没有分别心,这才是正见。内在可以不二,但对外不能,不能将所有东西都内在化,以‘唯心’来应对复杂的外在世界。“ 负面情绪成修行资粮 参与社会运动会有激昂或愤怒的情绪,如何处理负面情绪? 王振威居士表示要了解情绪才能转化情绪。“密宗不抗拒贪嗔疑,因可转化成修行资粮。佛教里有两种修行人:一种是解脱道与出离,他们可选择在森林里修行,那是一种选择,但若是修学菩萨道则不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很好的例子。负面情绪的力量很大,但可用来修行,可成为修行的助力。我们在参与社会运动呐喊时其实也可保持正念,上街也可清明。文殊菩萨手持有火的宝剑,那是智慧的火焰,代表智慧之火。为民除害,阻止恶人行恶与执行恶法,这也是善行。” 王振威遗憾,佛法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有次第与秩序的,但现代信众颠倒,自净其意跑在前头,于是造成在许多国内的公民议题上缺席。 询及王振威在参与社会运当中或面对挫折,要如何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坚持? “我相信当你在努力做一样好的与利益众生的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助你一臂之力,好的因缘自然会来,民主运动也一样,自会安排。” 过度不及皆不可 他坦承有时或在参与时会过度,但会拉回来,过度与不及都有问题,而现在的问题是国内的佛教团体的参与度是远远不及。他深感佛教的中道是很好的调整方法,可使过度与不及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佛陀当时在印度反传统,很开放,推动‘心灵改革运动’,但现在变成‘宗教活动’,无法发挥应有的社会责任。宗教应具存反省能力,从下至上,改革平等。佛教的‘僧众’或不仅是指出家人,修行的人与修行团体皆可,所以藏传上师有些是在家人,这破除“出家本位”,对出家人也有好处,当然“在家本位” 也不应该,任何‘本位主义’都是霸权。” 要搞运动不是活动 王振威居士对西藏人权向来很关注,因此询及为何国内的汉传华人信众对西藏人权较冷漠。 他分析有两个因素:一是本地的佛团或因政治因素,避免与中国当局交恶,另或在中国发展,衡量利益。他表示宗教不应政治化,让宗教回归宗教。宗教团体不是商业集团,应有原则。 另,则是民族主义华人情意结问题,加上早期的汉传佛教对藏传佛教有一些负面印象,认为藏传佛教有流弊,这点不易厘清,需有更多关于两个传承的讨论与对话。 王振威居士担承,目前西藏人权面对很大压力,因为中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只剩达赖喇嘛独撑大局,而国际的声援也越来越少。 “当前世界正面对解构,宗教也是,需改变与改革。” 应有自身主体性 一个现代佛教应具怎样的现代思维? “应跳脱‘佛教’与‘佛教徒’的框格,成为一个怎样的佛教徒比成为佛教徒更重要。本地佛教团体没太大的主体性。原本我们有三大传承,而语言也占优势,但没好好发挥很可惜,另佛教团体的危机意识不强。美国佛教虽晚起步,但已发展自身的主体性,佛像也变成西方人模样,他们与科学、心理学、现代科学、人体科学对话,走得很前。” 王振威表示国内佛团不应固步自封,要与现代潮流接轨,要搞“运动”而不是“活动”。 叛逆可改革心灵 王振威居士目前正与一群朋友办“读书会”以《叛逆的佛陀》为导读课本,主题为“叛逆的意义”以及“叛逆”为何能带来心灵的改革? “一般中国人对叛逆有负面的印象,其实叛逆很重要,尤其对心灵的改革很有关系。叛逆的重点是对传统与权威不认同,进而寻找心灵的解脱与自在。” 他补充叛逆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意义,而是在当中寻找新的与符合当代需求的可能性。 摆脱心灵旧有模式 “智慧与方便两者要结合,不然会执著空性,什么都不做,或执著烦恼,因为都是真实实有的。作为一个现代佛教徒应具现代思维,从本位主义跳出来。佛教徒的身分很多只是工具,没有必要用到时就要挣脱出来。很多人将修行当安全区,感觉舒服,但这不符合心灵改革的冒险,有时需要丢弃旧有的观念,摆脱心灵旧有的操作模式,才能有心灵的突破。” 王振威居士正积极推动“大平等运动”,即为男女、性别、性取向、人权上的所有平等。他表示这需要很大的觉醒,需要慢慢学习关心其他的边缘众生。 “世界人权日”即将到来,有何感想要与读者分享? “应多办觉醒运动与讲座,讲述人权的价值与意义,要了解什么是国家?佛教?佛教徒?要明白当中的真正内涵。 “佛教团体要能走出本位主义,要改革,才能走得更远。不要崇拜什么上师、大师,不要将他们过于理想化,要好好察觉自己的心,这才重要。” 他个人认为现代较理想的佛团应从人道主义,人本下手,人成即佛成。关心人权与言论自由等普世价值,这对弘扬佛法也有好处。 王振威简介 ◆马大经济系学士及公共管理系硕士。现为心灵讲师和翻译工作者。 ◆曾任中文与英文佛教杂志主编。译著有《心门》、《藏密简介及密续禅修》、《和平之道》等书。 ◆担任大宝法王、萨迦法王、宗萨钦哲仁波切、措尼仁波切等现场口译。 ◆致力宣扬“叛逆的佛陀”之理念,并鼓吹当代的佛法需以人权、人性、人文为本而出发;创立“唯智林”(Vajra Link)法友会,推动大圆满法要与民权平等运动。 《叛逆的佛陀》读书会 导读人:王振威居士 时间:12月6日晚上6时30分 地点:半山芭老二潮洲餐馆(二楼阳台) 联系:012-656318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