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槟城地头蛇:200年岁月从头看

$
0
0
你大概不会想到,从车水马龙的大街闪入一道窄门,你也就跨进了时间的门槛,与200年前的旧时光相遇了……大伯公街(King Street)上的嘉应会馆,其建筑立面上的年份,是战前的1939年;这不算挺古典的建筑,在矗立而起之后不几年,乔治市就在东太平洋的炮火之下把米字旗给换了太阳旗,陷入了3年又8个月的日据时代。 见证老城岁月 然而,就在这老地头,也在这新厦启用的100多年前,它已在此见证了老城的岁月更迭与人事变迁。挨着老城标志性地点的康华利堡,它看过大街上过路的马车扬起漫天尘土,也终于在20世纪看着沙尘大路铺上了沥青,四轮或两轮的现代交通工具往复轮转,尘沙飞扬换了隆隆的马达声。这之后,去了英军来了日军,接着时代不停且快速地往前推进,但它依然留守在旧地头,看岁月流转与翻新……大伯公街上的槟城嘉应会馆,就是迄今见存之1801年的地契所志明的仁和馆(Yan Woh Khoon)了。 从仁和馆或仁和公司到正式定名为嘉应会馆,而且自1801年槟城第四任监督(Superintendent)乔治‧李特(George Leith)于1801年在康华丽堡办公署签发并授予这一地段的地契之后,它就一直在这旧地头,200多年来不曾迁移了。 仁和馆地契见存 当然,如果查阅1825年海峡殖民地记录文件第101号(Straits Settlement Records,Vol.101),或许在华人民间组织之中,嘉应会馆并不是年代最早成立的;至少有关的记录里头,还出现更早的Yeng San-Khoon(仁胜馆),比仁和馆早成立了约10年。但是,嘉应会馆前身的仁和馆地契见存,成为该馆存在的有力证明。这一纸保存迄今的契据,让嘉应会馆毫无悬念地站在了槟城甚至马新华人组织的最前端了。 1939年建竣启用的建筑,应该见证了1945年战后的复会及新旧董事交接会议的,当时主事者有议,按现有空间来成立俱乐部性质的附属康乐组织,以促进会员间的交流。这,就是入口处所标示的嘉宾俱乐部了。除此之外,迄今本城在街区祭祀庆典(如中元)或一些民间神坛依然奉行的炉主制,也以嘉应会馆为最早的奉行者,一直到120余年后的1921年,才废旧制改行董事制。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