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所见,近80岁高龄的印度圣雄甘地,为了平息宗教冲突而绝食,在绝食结束后,亲友陪同他前往一场祷告会途中,被一名印度极端分子枪杀,现场一片混乱……这是《甘地传‧Gandhi》的开头,这部由李察艾登保禄(Richard Attenborough)执导的电影,拍摄于1982年,记录了甘地的伟大人生。于该年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8项大奖。
之所以跑去翻找这部30多年前的旧戏来看,是因为手头上正翻读着甘地本身写的自传:《甘地自传:我对真理的实验》。
电影涵括甘地一生
相比电影可以涵括甘地一生的历程(当然是经过高度浓缩的),这本自传当然不可能把他自己被刺杀的部分写进书里。
书本只记载到甘地20年代的事迹,从童年开始谈起,一直到他留学英国、赴南非执业,乃至参与印度人于南非的权益抗争运动等等。
回到这本书《我对真理的实验》,当初会打开这本书,竟也不是因为甘地魅力的吸引,而是另一部书,即阿席斯南地的《民族主义的不正当性:泰戈尔与自我的政治》,书中提到泰戈尔与甘地,两人都以批判的态度面对由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带来的现代化,只不过二人的立足点是有区别的。
泰戈尔是贵族出身,与西方文明比较多互动与认同,因此他对现代文明(也就是西方文明)的批判,是以内部人的身分出发的。反之,甘地却是更贴近民俗文化,因此他对现代文明的批评是以外部人身分出发的。
印度人遭受歧视
当时我不太明白南地的这番话,读了《我对真理的实验》,马上能够了解是怎么回事了。
甘地于19世纪中出生于印度西部,成年后到伦敦大学攻读法律,归国后曾短期在印度担任律师。随后,他就因处理一起债务纠纷去到南非,并了解了当地印度人遭受到的歧视,而决定投身入社会运动中为他们争取权利。
在这段历程中,甘地慢慢地接受了西方化的影响,如穿着上(西装),也对一些生活细节相当讲究(比如认为律师应该搭乘头等舱,显示尊贵的身分),甚至在小时候他认同主流西方的观点,认为素食无益,吃肉才对人体好,而且也曾和同伴偷偷尝过肉,但后来因为心里愧疚而放弃这项食物实验。
不肯改变饮食习惯
无论如何,我们也可看见甘地对本身文化身分的坚持,以及他对印度民俗文化的肯定,当他抵达伦敦时,许多人都劝他放弃素食,但因为他过去在印度时对母亲的誓言,加上他渐渐地也认为肉食带来杀业,不是慈悲的表现,因此一直坚持不肯改变饮食习惯,尽管在当时的英国,素食是相当难找的。
与弱势群体 并肩作战
除了饮食上的坚持,甘地后来在服饰上的转变,也是相当值得关注的。过去身穿西装,但在南非抗争时,为了更贴近当地印裔社会的低下阶层劳工,他改穿他们的服装,仅以简单的布料包裹身体。
他也对民间医疗法深具信心,如土疗法(根据书中描述,是用布把泥土包裹身体,可以治愈许多疾病)、水疗法等。当中许多疗法,在今日观点来看是相当荒谬的。
很显然的,甘地无论是在服饰、饮食或医学上,都对西方所秉持的那套价值观(西装、肉食、科学)有高度的自觉与清醒。
影响后世深远
然而,这也是甘地难能可贵之处。他的饮食观,与他对生命的悲悯有关,他的医学观,是他透过书本学习,并身体力行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确立下来的信念。服饰的变化,则展现了他与弱势群体同一阵线的决心。而这种种的特质,也许是他得以发展出影响后世深远的“非暴力抗争”的原因之一。
在读完《我对真理的实验》之后,正好有机会到香港一趟,也亲自跑了几趟占领区。当时香港争取“真普选”的“雨伞运动”还在持续中,抗争进行了两个多月,似乎碰到了瓶颈:面对一个不闻不问、高度脸皮厚的政府,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争原则,是否还值得遵循?
是否有必要让运动升级?这是运动参与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果然,离港回马几天,学联与学民思潮宣布运动升级,发动包围政府总部的计划,但却遭到警方的镇压,许多人受伤、流血。运动因此也蒙上了阴影。
运动会失败吗?对于香港现有的格局,我们了解的不多,但总希望事件最终可以圆满地画下句点。
甘地当年在南非,乃至回到印度参与独立运动,都碰过不少挫折,每一次的失败,其实都缩短了与成功的距离。从前人的经验,给予我们的这种精神力量,其实相当重要的。但愿香港争取真普选的斗士们,不要轻易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