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历代皆有名人出,但论及全面,少有如陈嘉庚者,涵盖政经文教各个层面,从国家大难到民族大义,从教育根本到文化传承,从白手起家到一代典范,名留马中历史,影响承袭至今。
陈嘉庚一生择善固执,诚以待人,毅以处事,历经动荡忧患,成就非凡一生。时隔50年,心怀景仰的后人成立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会,推办“陈嘉庚精神奖”,让断代的历史与精神重新连接,重点宣扬其思想与核心价值———诚、毅。
从大格局看陈嘉庚,也是第一届“陈嘉庚精神奖”的主题———从侨到桥,走向世界。
“侨”是“华侨”,“桥”是桥梁,“从侨到桥”,指的是陈嘉庚从华侨领袖,到成为连接、沟通世界各地华人的精神桥梁。
陈嘉庚纪念馆副主席陈松青强调,陈嘉庚为全世界所搭建的这座桥,是跨时代的、双向的桥。他由故里到南洋,而后将在南洋塑造的光辉和典范,回馈到中国。
纵观当代民族资本家,多少人能像陈嘉庚一样,真正做到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并且用得恰当?
大义理念桥梁
“没有教条信仰的中国社会,心中没有制约与制衡的社会,尤其需要这样的精神,以把持社会道德价值观。陈嘉庚恰好作为一个诚信的商人,兼具大义的精神理念,带回中国,所以我们所谓的‘桥’,是一座往返两国、双向的精神桥梁。”
陈松青早前走了一趟厦门,亲眼见证陈嘉庚的深远影响,这位从中国到南洋,再从南洋贡献中国的华商,迄今在厦门市依然是无人不晓,甚至是“精神代表”。
厦门市政府对陈嘉庚的重视,厦门人对陈嘉庚的崇敬,不曾随着动荡环境和时代变迁而衰减,每年定期主办长达一个月的陈嘉庚纪念活动,通过学术方式、平面印刷甚至动漫形式,将陈嘉庚的事迹、生活点滴、标语等等,传达到每一个角落。
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对陈嘉庚的认识和重视,反而呈式微甚至冷漠的景况。
典范精神信仰
陈嘉庚纪念馆理事梁家兴坦言,陈嘉庚不只是马来西亚的名人,和新加坡及中国也有重要的历史关系,但时代间隔却导致年轻世代对这位伟人感觉陌生,仅视之为上一代的人物。
陈嘉庚逝世的1961年,仍是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一生事迹太多,留下的却太少。和平安逸的年代,已是时隔50年,“陈嘉庚”变成陌生的名字,一再传颂的所谓情操和精神亦成“过时老调”,却是当前社会最欠缺的价值观。
梁家兴语重心长:“如果今天我们不记载,不宣扬,不传承给下一代,可能就在我们这里断了线,接下去我们的孩子就更加不知道谁是陈嘉庚,他的影响,他的精神,将渐行渐远,淡化淡漠及至遗失不见。”
重拾珍贵情操
于是,长期积极推动马中关系的华商及文教推手———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陈凯希及隆雪华堂会长陈友信,先发起成立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会,后设立纪念馆及文化中心,集合梁家兴、陈松青及钟启章等人之团队力量,重拾逐渐失落的珍贵情操与精神内涵,重塑为社会的典范及自律的精神信仰。
个人层面的陈嘉庚,有自己的一套公司文化,家教也很严格,待人以诚,处事以毅,凡事都倾尽全力,做到最好,不止对自己严谨,对孩子的家训也甚严。
陈松青说,陈嘉庚个人生活清淡,即使财富丰厚,依然粗茶淡饭,对孩子也同样严格,不要孩子成为二世祖,而他所出生的满清末年,到南洋成家立业的大时代,也让他体会深刻,并将国家与民族放在个人及家庭之上,也因此早期外界形容他“毁家”兴学,但陈松青认为更贴切的是“倾家”,后来学界改为“倾资”。
家教严格的陈嘉庚,在商业上的待人处事,最突出的特质就是诚与毅,对商业伙伴及其他人,予以诚信,做每一件事则有毅力地完成,并且要做到最好。
“折射到今天的缺乏凝聚力和急功好利的社会,以及好高骛远的新生代身上,正是适应时代之需。”
精神影响一脉相承
重塑一个人,就是让他受教育———这是陈嘉庚重视教育的价值观,也是不惜倾资兴学的原因。
这位白手兴家,却又倾资兴学的企业家,不仅折射到今时今日始终如一,华社对华教的坚持与支持,其中一个主因,就是源自当年的感召,承袭至今不动摇。
最先传承陈嘉庚精神的人,是其女婿李光前,除了接手及开拓庞大的经济王国,对教育也极尽慷慨,后来成立的李氏基金会,旗下两家最大金融机构华侨银行及大东方保险,迄今依然每年拨出一半的盈利,捐献华教。
堆砌华教基础
梁家兴强调,从国家民族到教育,陈嘉庚精神的影响,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企业家陈嘉庚不止雄才大略,其领袖魅力堪比孙中山。振臂一呼,数以千计年轻人义无反顾,赴汤蹈火,开辟滇缅公路,运送军火,投身抗战,写下南侨机工舍身取义可歌可泣的事迹;登高一呼,各籍贯商人及民间团体慷慨解囊,抗战耗去18亿日元,南侨筹赈会贡献了其中的15亿日元。
“抗战之后,捐献教育,在马中两国开办及支撑了100多间学校,马来西亚用百年堆砌的华教基础和系统,成为世界各国海外华人眼中的奇葩,这样的奇葩并非与生俱来或凭空掉下的,而是有人启发,有个历史脉络,慢慢传承下来的,陈嘉庚就是那个启发者,奠基的典范。”
多层精神内涵
梁家兴是巴生中华总商会会长,从经济角度看陈嘉庚的创业精神;陈松青是隆雪华堂马来西亚二战历史研究会秘书,强调陈嘉庚在二战时期,在中日抗战中举足轻重的角色;陈凯希则以基金会和精神奖为平台,以人文为重点,宣扬陈嘉庚的大公大义与精神内涵。
三人同看———所谓典范,当如陈嘉庚。
1221首办颁奖礼
2011年,陈凯希及陈友信筹办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会,历时2年,2013年4月获社团注册局核准,正式成立,接着于同年10月6日成立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今年12月21日,首办“陈嘉庚精神奖”颁奖礼,得奖单位是李氏基金。
缅怀一代伟人
基金会成立一周年,除了学术讲座、语录书法比赛、常识比赛,也曾办过四轮驱动长征,重走当年南侨机工开发滇缅公路、运送军火支援的路线,感念先辈的英勇和壮烈。
陈嘉庚精神奖筹委会主席锺启章推崇陈嘉庚的入世思想,认为他的人格情操“近乎完人”,对这位前辈怀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
他眼中的陈嘉庚,不自命清高或视钱财如粪土,相反的,他很重视金钱的累积,却不是守财奴,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后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他强调,陈嘉庚基金会、纪念馆、精神奖,以及所有相关的活动,皆旨在唤醒画社缅怀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进而学习其高尚情操,舍己为公的大公精神。
“今天要找一位像陈嘉庚这种择善固执、执着于倾资兴学,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精神的人,真的很不容易。”
文物丰富馆藏
这一点,陈松青也形容“今天要找像陈嘉庚这样的领袖,不是没有,但是却如凤毛麟角”。
然而,陈嘉庚在马来西亚遗留下来的东西少之又少。因此,纪念馆将持续不断地征集文物,以丰富馆藏,尤其陈嘉庚在马来西亚时期的遗物。
劳心劳力,所作一切,为的是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还原有血有肉的陈嘉庚,宣扬和普及其思想和精神,“诚”与“毅”是两大重点。
【陈嘉庚基金会周年纪念暨陈嘉庚精神奖颁奖礼】
主题:“从侨到桥‧走向世界”
日期:2014年12月21日
时间:晚上7时
地点:吉隆坡中国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