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踌躇满志,砸下巨资在砂拉越州展开“再生能源走廊计划”(Sarawak Corridor Of Renewable Energy,SCORE),兴建50座水坝,包括12座发电量数以兆瓦计的巨坝(megadam),“据说”产电量之大,甚至可以跨海供应西马半岛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然而,浩瀚工程开展至今,未见其利,先见其弊,首当其冲的,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以环保和永续之名大兴土木的能源工程,却让山河变色,生活陷窘,陆续站出来,集体怒吼,捍卫世代相传的习俗地及孕育生命的河流。
先把水坝的概念厘清。就其形式,是人造湖泊,主要建在河流的中上流,并且处于狭窄的谷地,两岸山坡可作天然围墙,河谷被引入的流水淹没后,就形成水库,俗称水坝。
水坝有微型(Micro Dam)小型、中型水坝(Dam)及大型水坝(Mega Dam)之分,不同类型的水坝有不同高度和容量,功能和影响也不同。最基本的区分方式是,高度在15公尺以下的,属中小型水坝,15公尺以上则为巨坝。
一般用于家居发电的微型水坝,发电量约100千瓦(100KW),小型水坝发电量约10兆瓦(10MW),巨型水坝发电量则高达1000兆瓦(1000MW)以上。
水坝功能主要有蓄水、发电、防洪、航运、养殖、旅游等,而此次的主题焦点在于———用于发电的巨型水坝,亦即在砂拉越再生能源走廊里,即将兴建的12座产电量庞大的水力发电厂。
当今峇南成员兼马来西亚环境及工业安全顾问陈慧君指出,水力发电虽属再生能源,但兴建巨坝生产庞大电力的模式越来越受争议,而每一次必然引发纠纷及强烈反弹的,正是渐被全球多国淘汰的巨坝。
原住民开发商对峙
砂拉越州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州属,拉让江是全国最长的河流。从1970年代开始,这条江河和周围山川雨林,就被“钦点”为兴建巨坝发电厂的地点。
第一座巨坝,是在扰扰嚷嚷中完工及投运的巴昆水坝(Bakun Dam),面积之大等于一个新加坡;第二座在1990年代兴建的巨坝是巴当艾水坝(Batang Ai);第三座完工不久的是姆伦水坝(Murum Dam);第四座水坝峇南水坝(Baram Dam),在原住民与开发商的对峙气氛中“蓄势待发”。
每一座巨坝的兴建,都引起民间非议和压力,而且一次比一次激烈。
最新的、也是最激烈的反坝行动,是已僵持逾1年的发峇南水坝行动。
这座遭顽强抗衡的巨坝,距离拉让江河口306公里的上游,涵盖范围从主干峇南河左边的支系巴打河(Sungai Patah)、卡哈河(SungaiKajah)到右边的希特河(Sungai Hit)。
水坝高度165公尺,以一般楼层高度3.5公尺计算,等于至少47层楼高,正常满水位为178公尺,水库面积389平方公里,超过吉隆坡的面积,集水区面积则有8966平方公里,受影响村落多达50个,涉及迁离人数达2万,淹没地区3万8900公顷,受影响的主要原住民族群包括肯亚(Kenyah)、本南(Penan)及加央(Kayan)。
摧毁环境的噩梦
原住民不再沉默认命,反应前所未有的强烈,除了生活陷窘及文化消失的危机感,也因为由始至终,政府长期以来“习惯”
单方面决定原住民的未来,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欠缺透明,甚至有违反国际公约规范之嫌。
捍卫峇南行动委员会(Baram Protection ActionCommittee)主席菲力普尧(Philip Jau)所住村落不在淹没范围,却是间接受影响的村落之一。已有三座巨坝作为“前车之鉴”,他和其他受影响村落的村民一样,对上游的伐木活动及环境污染,既愤怒又反感。
2013年10月,峇南村民在村落路口设置路障,阻挡开发公司进入祖辈世代居住繁衍的习俗地,轮班驻守,展开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结束的捍卫家园行动,迄今逾1年,间中面对开发公司的投诉及州政府和警方的强行驱逐,非但不退缩,不妥协,反而聚集更多砂州的原住民部落和联盟连成一线,包括以彼得卡朗(Peter Kallang)为首的拯救河流联盟(Save Sarawak Rivers Network)、马来西亚原住民阵线(JOAS)、国际河流组织(International Rivers),以及西马半岛甚至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关注与支援。
当今峇南协调员廖天才指出,曾经让人类引以为傲的水利工程,如今却是摧毁环境及缩紧生机的噩梦。所以,不止环保组织坚决反坝,环境科学研究者也再三反思,频频警告,巨坝的弊多于利,未必是让地球“再生”,并且打造“永续”未来的能源。
此外,州政府在没有咨询受影响居民的同意、在社会群众缺席的情况下,单方面通过兴建巨坝的决定,已经罔顾国际公约所要求的自由、咨询及知情权。
数年抗争出现转机?
在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及援助下,加上原住民顽强的坚持,长达数年的抗争,出现转机,至于是否“曙光”,则言之过早。
比起中央政府的强硬态度和选择漠视原住民的抗议,砂拉越州政府一度放软姿态,释出善意,该州土地发展部长詹姆斯玛欣曾向媒体透露“州政府不会坚持落实引起争议的所有12个巨坝计划”,那也是砂州政府官员首次表示检讨有关计划。
让人感觉讽刺甚至矛盾的是,这位部长还对媒体表明“我不觉得需要(12个水坝),我们只需其中4个,即分别位于巴昆、姆伦、峇类及峇南。”这4个水坝足以生产6000兆瓦的电力,相当于砂拉越所需电量的六倍。
8000兆瓦电力输西马半岛?
砂拉越再生能源走廊(SCORE)是中央政府继北马经济发展走廊、东海岸经济发展区、柔南依斯干达发展区及沙巴发展走廊之后,重点开辟的第五个区域发展走廊。对中央政府及砂州政府而言,这是极其重要的“发展”,让砂州在2020年达到先进工业州的地位。
这个占地约7万平方公里的发展区,从泗里街的丹绒玛尼到民都鲁是米拉瑶沿海一带约320公里的地段,并延伸至周围地区与腹地,约有70万7800人口。
再生能源走廊范围内的市镇包括泗里街、诗巫、沐胶、加帛和民都鲁。整个发展区的核心是能源资源工业,尤其是水力发电(2万兆瓦)、煤炭(14亿6000吨)及天然气(40兆9000立方尺),因砂州中区拥有丰富的蕴含量。
2030年全面落实发展
在第九大马计划下,这项计划已获50亿令吉拨款,并设下2030年制造150万个工作机会、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5.5%、以及20年后达致3050万投资额的目标。整个计划将在2030年全面落实及发展。
一如既往,开始得风风火火,后劲却不如预期,而且引来诟病和反弹,最受争议的是,虽然名为再生能源走廊,以发展再生能源工业为主,但实际上煤炭并不符合当前国际间所定义的“再生能源”范畴。
此外,重点推展的再生能源项目,几乎都是采用水力发电,亦即兴建水坝,单单一条拉让江,就包括说姆伦水坝(Murum Dam)、巴雷水坝(Balleh)及巴拉固水坝(Pelagus Dam),另外几个能源供应发展区则是林梦(Limbang)、峇南(Baram)及历时数十年并且严重超支的巴昆水坝(Bakun Dam)。
迄今为止,巴昆水坝、巴当艾及姆伦水坝皆已完工,正在动工的最新项目是峇南水坝。按照砂拉越能源公司(Sarawak Energy Bhd,简称SEB)和国家能源公司(TNB)所签订的计划,预计从2017年供应西马半岛电力,并逐期增加供应量,至2030年时,由砂州输往西马半岛的电力,预料可达8000兆瓦(MW)。
此有计划将电力输出到周边地区如印尼的加里曼丹及汶莱。根据砂能源公司的研究,砂州所圈定的50处可发展水力发电厂地点,一旦计划全部落实,总发电量可达2万兆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