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从一名艺人转型为艺术家?”
这个问题常被问起,相信叶蕴仪也回答了无数次;但,她不介意重复又重复地回答这道问题,因为每一次的回答都是在提醒自己———“因为艺术,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通过艺术 找到真正的自己
对叶蕴仪的名字感到陌生?上网来个照片搜索,你的反应会是:哦,是她!香港影剧圈在80年代末冒起的玉女明星,以清纯可爱形象出道。今时今日,她的娃娃脸依然没变,且多了一份艺术家气质。
从事演艺工作的那些日子,她把对艺术的热爱暂时收起,取而代之的是镜头前的另一个自己。从小,她身上就流着艺术的血液,任何东西一到她手上都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我从小开始便对堆砌的玩意儿特别感兴趣,常把家中的物件或找一些废弃物品,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出各种形体的作品,玩得好开心!我不爱念书,却很喜欢上美术和家政课,唯有艺术能让我全心投入,放开胸怀。”
自从进入演艺圈后,她因工作繁忙而暂时放下艺术创作的嗜好。直到1995年在日本接触粘土创作后,她爱不释手,重新踏上艺术创作之路。
“日本的艺术文化气息浓郁,当地的茶道、陶艺、折纸、插花等等的手作艺术随处可见,而我当时就被粘土的可塑性和各种多彩多姿的造型变化深深吸引。从捏塑技巧起步,作品主要是以人偶为主,后来也多次参与艺术展览。”
她对粘土创作的热爱不停留在兴趣,而是往专业发展。取得日本DECO粘土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师文凭后,随即在香港开设粘土学校推广艺术。
心灵和女性主义
当叶蕴仪正醉心于粘土艺术时,有一次老师问她:“你是不是以后都打算创作人偶?”那句话让她醒悟过来,开始思考未来的艺术之路,扩展创作空间。于是,她在2004年接触陶瓷艺术。
想当年,她在日本选择黏土而不是陶瓷是因为觉得陶瓷艺术很沉闷,只是制作碗碟、杯子、茶壶等等,比起类型丰富的粘土创作显得淡然无趣,而且前者无需经过烧窑,方便在家制作。
“直到我进入大学修读纯艺术课程才发现陶艺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一回事。随着年代的不同,陶艺创作也随着改变。陶瓷材料从传统以功能性为主的取向,转移到较为概念性及个性化的表现,并带有隐喻信息。”
自此,她找到了人生方向,也寻得一个真正的自己,决定了自己的风格。因着每个人的想法有异,风格定位也有所不同。未经“开发”的她早期并不晓得自己的风格,今天她如获至宝,不仅寻获自己的定位,连别人也看出她的风格。
“我大部分的创作主题都是与心灵和女性主义有关。作品主要是以白色或红色为主,我喜欢白色的纯洁感,也喜欢多数用于代表女性的红色。当然,概念必须搭配技巧才能创作出一个满意的作品。”
体验学习的乐趣
叶蕴仪在2007年考获香港艺术学院纯艺术文凭;2011年考获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纯艺术学士学位,以及在2013年完成纯艺术硕士学位课程。
得以一圆大学梦,令她深感欣慰。自中五毕业后就出社会工作,虽知自己不是读书料,却不想因此而遗憾终生,最终决定是先报读为期2年的文凭课程。在课堂上,她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虽是班上年纪最大的学生,但她毫不错过向年轻人学习的机会。
提升实力
阅读是最好的个人进修,文与图的影响力足以提升一个人的知识和实力。叶蕴仪喜爱阅读,也喜爱接受新挑战。每当脑海中浮现一个想法,她会先踏出尝试的第一步,无论结果是成或败,总会学到一点东西。
“以陶瓷创作举例,坯体做得很完美,可是经过烧窑后可能会完全变形,所以整个过程要很认真、细心地做。我觉得做陶瓷好像修行,要重复又重复的做,可以训练耐性和专注力。”
她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才能或潜能。学业不好不代表没有出息,试着从潜能着手吧!父母将会发现一个不一样孩子,而你也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搞艺术没前途?这种想法应该被抛弃。学习艺术并不只有技巧,也要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政治等等,触及范围十分广泛,对个人的修养和思维亦很有帮助;再者毕业自艺术系的人未必要从事相关行业,也可以从事其他行业,如室内设计师、建筑师、展览馆行政人员等等。当一个人还未找到自己的方向时,我建议可以艺术作为起步点,让你可以从中找到自我。”
寻找新元素
在艺术领域活跃约20年,喜欢接受新挑战的叶蕴仪表示目前仍在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寻找与艺术有关的新元素。
“世界一直在改变,我们不可以把自己困在一个框框里。走出舒适区,洞察世界各地的艺术趋势,丰富个人内在的艺术文化涵养。”
叶蕴仪今年将首度在大马奥林比亚学院开办陶艺与粘土艺术课程。未来该院也计划与叶蕴仪报读学士与硕士学位的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联办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