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为什么听经典?

$
0
0
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名著《为什么读经典》里给经典(指文学作品)下定义: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听)……”而不是“我正在读(听)……”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听)都像初读(听)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听)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卡尔维诺的经典定义共14项,还请读者自行在原书里查阅,但从这里列的几项来看,关于好书的定义,原来放在古典音乐方面一样成立(当然也包括杰出的爵士乐作品)。 听众在倾听悦耳如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G Major K525)》,心旷神怡的贝多芬F大调第六号交响乐《田园》(Op.68),甚至是略为孤傲的巴哈《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uite for Cello Solo No.1in G,BWV1007)》,不同年龄层,一年的不同季节,一天的不同时光,都将会有不同的感受,而CD不就是买来反复听的。 听古典的人有时候会蛮想要别人的意见吧,例如“你该听听谁谁的某一曲”“谁谁演奏的某曲真棒”“某某指挥的某曲又怎么样”,村上春树的新书《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对谈录可能是为了这个而来的。 小泽征尔的小传 它跟《爵士群像》最大的不同是,它绝不是古典音乐的入门书(有心的听众想必也不稀罕这类书,早些年台湾滚石唱片引进Naxos廉价版古典CD时就附送专书),《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算是村上的“听古典拾遗”,或是少数受西方音乐界普遍认可的东方杰出指挥家小泽征尔(Seiji Ozawa 1935-)的“小传”。 书的缘起是2009年12月小泽征尔被诊断出食道癌并动了大手术后暂时卸下指挥工作,休养期间(2010年11月到2011年7月)断断续续和村上在东京、檀香山,甚至从日内瓦驶往巴黎的特快列车上进行对谈,所有对谈则由村上整理成书,这对长时期孜孜不倦阅读音响杂志只为了寻找好碟推荐的古典乐迷来说,是蛮令人期待的书。 每章皆有特定主题 全书大致上分6章,虽说漫谈,却差不多每章都找来特定的主题,例如第一章以谈论贝多芬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为主,第二章以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展开话题,常常越扯越远,对当代西方古典音乐的演变如话家常。 其中对“指挥皇帝”卡拉扬(Herbert vonKarajan1908-1989)和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的谈论的第三章显得异常珍贵,村上在他的其他著作里几乎从没提及这两者,而读者也许在其他地方也很难读到关于马勒的音乐和演奏如此深刻而独家的剖析了。 卡拉扬不太喜欢马勒 该章提及卡拉扬不太喜欢指挥马勒,少有的录音如《第九交响曲》,“演奏上的确无可挑剔。”“但仔细一听,会发现那并不是真正的马勒精神……”,卡拉扬“与其说是演奏马勒,不如说是将马勒视为一种指挥自己音乐的容器。”可见,大师也不见得把马勒的音乐特质表现好。 村上也说:“从瓦格纳、勃拉姆斯,到理查德施特劳斯,德国浪漫派的族谱似乎就此告一段落,……又跳到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很长一段时期,大家认为音乐史大致上是这个过程,并没有多少让马勒或布鲁克纳跻身其中的余地。” 而小泽征尔一开始竟对马勒的作品“浑然不知世上有这种音乐存在”,60年代,小泽说:“除了布鲁诺瓦尔特,几乎没有指挥家热衷演奏马勒”。 重新发掘马勒音乐 马勒乐曲堪具前卫性以及一种罕见的世界公民性。怎么说?村上提及:“从(马勒的)《第一交响曲》的第三章便能听出,马勒的乐曲其实涵括诸多要数,而且几乎是平等地,有时毫无脉络有时又对立地拼凑在一起。从德国传统音乐、犹太音乐、世纪末的空前繁荣,波西米亚民谣、讽刺,诙谐的亚文化、严肃的哲学探讨,基督教的教义到东方的世界观,涵扩的内容十分庞杂,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独立抽出,视为重心。” 马勒音乐能安抚现代人 马勒的音乐在二十世纪后半叶重新被发掘,这样的复兴,跟文学界的情况一样,如同压在下面的书被拿来重读,发现划时代的卡夫卡对当今现实世界的惊人预言与警示一样。村上:“那个时代成就非凡的创作者,不论是卡夫卡、马勒,还是普鲁斯特……也都是从外部撼动既有的文化结构缔造成就的。”显然,马勒的音乐更能安抚现代人。这些创作者的作品在我们的时代比起他们身处的时代还要意义非凡。 这书可是马勒乐迷非读不可的。 《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里由村上撰写的序里这样提及:个人认为,音乐可谓是一种能让人品尝幸福滋味的东西,其中蕴藏着行行色色的使人幸福的方法与途径。光是音乐的复杂性,就足以让我的心灵痴迷。这令人想到一些社会新闻,常有年纪轻轻的,就因为一次感情的滑铁卢,考试成绩不尽理想而选择了自我了断,只是因为一时想不开,而自行阻断了“行行色色的使人幸福的方法与途径”。如果他们从小被音乐熏陶(不是被迫学某样乐器),而是能好好的欣赏音乐,结果会不一样吗?看样子非常伤心的少年来到房间,拿出贝多芬的钢琴曲集———事后他们会回忆道:那些日子我都躲在房间里听着这些钢琴曲,一遍又一遍听着,渐渐的心情就轻松多了……贝多芬的《给爱丽丝》永远不会嫌弃你样子不好看,巴哈的《布兰登堡组曲》永远不会嫌弃你学历不高,而肖邦可能永远为你而奏!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