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退休你会想到什么?
环游世界、含饴弄孙、优哉游哉……但,当你养老金不够、健康亮红灯、家庭不和谐……何来的优质退休生活?
关于退休这件事,你应该从现在就开始规划!
理想的退休生活当然是无忧无虑的,然而现实中却有大部分人是害怕退休的,原因是没有足够的退休金,或退休后不知道该做什么事,或想做但有心无力。
退休金不够该怎么办
据友邦保险(AIA)在月初发布的报告中显示,大马中产阶级对于未来的退休计划有所隐忧,他们希望退休时拥有约190万令吉以安享晚年,然而实际上,却有半数以上(53%)的受访者忧虑无法储蓄到充足的基金,甚至有9%的受访者因此而没想过要退休。
这与汇丰银行在3年前所做的《退休的未来:退休后的生活》调查不谋而合。报告指出,尽管大多数大马退休人士(占67%)表示能有更多时间与家人及朋友相聚,仍有三分之一受访者表示被迫牺牲一些退休后的主要活动,例如度假、旅行及在外国生活。
以下为友邦保险“亚洲中产阶级的短期抱负”部分报告:
强制储蓄
针对友邦保险研究大马中产需要190万退休金的调查报告,财务规划师周志强表示,“假设家庭收入每月6500令吉的家庭在未来要达到现在价值190万令吉的退休金,以我来看是不可能的事,除非收入能有大幅度的增加。”
因此,周志强奉劝打工一族应该脚踏实地的从自己现有的收入来规划未来的退休金。他建议,除了公积金的23%储蓄(雇主与员工共计),另外每月必须强制自己另外储蓄10%至20%。而这储蓄资金也必须寻求投资来增值,至少抗衡通货膨胀。以上两种储蓄,就是自己未来退休的生活费了。
周志强表示,“若要获得更好的退休生活素质,那么学习提高退休储蓄的回酬率是很重要的。如果每月无法额外储蓄10%以上,甚至动用公积金做其他开支者,那退休年龄可能就要被逼延后了。”
退休规划成败因素
他在《你拿什么来退休?》中分享了退休规划成败的重要因素,包括:
第一,勇敢诚实面对现在的自己:整理自己当下的财务状况,建立个人及家庭资产表,检讨过去的消费形式、投资方式、对待金钱的态度。
第二,设定退休的目标:目标最好分斥成阶段性小目标来执行,即可更容易逐步完成,也易于适当的调整。
第三,制定年度预算案与执行计划方案:先规划后消费的模式,包括计划性投资累积财富与计划性消费。
第四,健康保健与医疗费用:适当的医疗保险及保健费用的准备,将决定未来退休规划的成与败。
第五,自己的退休规划自己负责:千万别轻易借钱或投资亲朋戚友的生意。
退休就业
据联合国统计,大马在2030年开始将会经历人口老化的影响,届时老年人将占据全国人口的15%,到了2050年,每4名成人(15岁以上)中就有1名年龄逾65岁。虽然如此,我国却还未有给退休人士的友善环境与基础建设,大马雇主联合会发言人针对此建议,政府应建立更多的托老所与照顾乐龄人士的设施。
退休后的财务,无论是政府、私人界或是个人都要负起责任,该发言人表示,“政府于2013年延长退休年龄从55岁到60岁,让薪资5000令吉或以下的公积金会员,享有雇主支付13%、会员本身缴纳11%的纳率,并引进私人退休计划,以让员工增加更多退休储蓄。此外,许多雇主也愿意贡献超过法定的公积金率给其职员(5000令吉以上的12%,5000令吉以下的13%)。”
据该发言人申明,如今大马劳动力较偏向于非技术性,而技术性的员工只占有28%,但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环境中,技术性员工需增至50%。因此,技术性职员能退休后可以晋升为顾问或教练,并将他们的知识与技能传承给年轻的一代。
根据2012年最低退休年龄法案,蓝领员工也可再重新学习技能,在较少体力的岗位中继续贡献,这要依据其不同的工作区域而有所不同。
发言人表示,雇主应该考虑用激励的措施以留住退休人士就业,另一边厢,政府可考虑提供双重扣税给超过60岁员工雇主与员工(目前针对60岁至75岁的职员,每月薪水5000令吉以上的会员,公积金税率是5.5%,雇主则是6%)。
对雇主而言,聘请老职员最大的挑战是医疗费用与保险费用的提涨。此外,要留在职场上所需要的技能培训是人事部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生活平衡
国家人口和家庭发展局政策部副会长安洁莉博士(Dr Anjli Doshi-Gandhi)从家庭关怀面提出了看法,她表示,“我国有许多政策如《2011全国老年人政策》、《2010年全国家庭政策和行动计划》等都鼓励退休人士永续学习,积极、健康、有生产力的退休生活。
公务员在即将退休的前几年就会接受相关的培训,讲述如何面对退休生活。”
她指出,“我们无法依赖孩子奉养,即便那是我们的价值观。实际上大马有60万(26%)老人是没获得孩子的经济支柱的。这也无法单怪年轻一方,随着消费水平的增高,许多大马家庭都是三明治(上有父母,下有孩子),大家都自顾不暇。”
这项恶性循环导致大家都在年轻的时候拼命努力赚钱,结果忽略了家庭生活,到退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准备好。安洁莉表示,“我们要从年轻时就培养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她建议,“三明治家庭的夫妻可将孩子交给退休的父母照顾,一来可让老人家有所乐趣,二来也可减轻育儿的负担。”
心理层面
企业员工协助计划(EAP)咨询顾问李志祥博士针对退休人士的心理状态进行解析,他表示,一般退休所面对的心理挑战是失落感,其中包括:
一.身分失落,如一名教师,原本每天都面对学生、家长的称呼,退休后渐渐失去‘老师’的称呼和角色。
二.价值感失落,觉得自己对社会没有什么功能,没有什么“用途”。
三.人际失落,生活圈子变得窄小,失去工作伙伴、孩子成年离家,感到孤单。
“退休人士”所经历的心理变化阶段:
1.蜜月期:通常发生在退休后的首半年。感觉轻松写意,没事一身轻,可以做自己想要的事如旅行、兴趣活动等。
2.彷徨期: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加上缺乏生活寄托,渐渐发现时间太多,不够充实,容易出现“失落感”。这时发现退休原来没有自己想象中美好,觉得无聊以及无所适从,比较容易出现低落情绪或身体疾病(普遍称为“退休综合症”)。
3.重组期:努力调整以及规划退休生涯,安排实际的活动与生活方向,走出情绪低谷。
4.稳定期:找到比较固定的生活形态,心情比较安定,坦然接受与面对退休生活。
李志祥表示,“对工作满意度高、身体健康比较良好,能承担工作负荷的人较愿意延后退休;工作压力大、对工作满意度低,身体健康不佳的人较愿意提前退休。”
“‘有意愿退休的人’会比‘强制性退休的人’(因为已届退休年龄、或组织重组,被迫提前退休)容易适应退休生活,后者会出现不满、挫折、失落感、悲观、忧郁等情绪。”他补充,“此外,性格刻板、缺乏兴趣活动或社交生活的人、平常对退休没有准备或规划的人,以及平常不爱学习的人,都会面对比较多的退休适应困难。”
越早准备越好!
退休规划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规划与准备?李志祥表示,越早越好,最好开始工作就准备了!其中包括,与家庭成员或伴侣共同讨论、观察身边同事的退休规划安排、阅读有关生涯规划的书籍或资料、可寻求专业人士如财务规划师、生涯辅导师协助。
所谓的“幸福的退休生活”包含了良好的“身”、“心”、“人际”调适:
“身”的调适:经济条件安全稳定;自我健康照顾,维持身体健康习惯、定期体检。
“心”的调适:了解自己退休后可能面对的心理情绪变化,接受并学习调整;找到适合的休闲活动与兴趣习惯;持续进修、终身学习。
“人际”的调适:维持与伴侣之间的感情生活,照顾彼此起居饮食;安排家庭成员的活动;找到新的社交圈子如邻居朋友、社团组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