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一炷香事(系列5):香火文化 日愈世俗?

$
0
0
华人社会总有一股抛不开的文化悲情。因此而产生消失的焦虑感甚至危机感,促成长达数千年的文化坚持。香文化,也难免悲情笼罩。 世事没有绝对,乾坤自有玄机。香火会否断绝,只看如何演变。海水到处有华人,此处不流传,自有流传处,不过是一种此消彼长的起落过程。 拈香千年,意涵深厚,后人的肤浅却让香文化沦为迷信,也因此被列入“违背环保与健康”的黑名单,但更惹争议的,是走样的信仰和贪念。 隆雪华堂总执行长兼文史研究者陈亚才指出,烧香文化“世俗化”,在晚清到近代之后最为显著,香的体积和使用数量,是两大主要特点,最普遍的状况就是香的尺寸和数量,与个人的诉求成正比,认为香烧得越大支,烧得越多,就能得到对等的回报,更能“心想事成”。 显现竞争炫耀心态 他说,人的心态转变,让烧香文化世俗化,也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或炫耀心态,乖离了烧香的原来意义,甚至跟烧香已没有关系。 “华人烧香主要用于祭祀,拜神、拜鬼、拜祖先,不论是新年或清明扫墓或其他有祭祀的节日,看到左邻右舍烧很多纸钱,点很大的香,若自己只烧一点点、点几支小香,显得很寒酸日子很不好。于是就形成世俗的竞争,此谓烧香世俗化。” 他进一步分析,这种“竞争”越来越普遍,在特定日子及场合特别明显,主要的包括农历新年(初一凌晨接财神、初九凌晨拜天公)、清明扫墓、寺庙道观神诞及中元节等节庆仪式,就会看到大柱香,一般家庭平日仍以小香为主,早上各上一次香,初一十五则另奉烛火纸钱。 “结果就是形成一种互相模仿、竞争、比赛,人们以香的体积大小,衡量或反映经济能力或诚意的高低,再以数量的多寡,冀望心想事成,得到对等的回馈。” 贿赂神明祈福变质 用“人间的语言”诠释当代民间的烧香心态,不止是打肿脸皮充胖子,更形同“贿赂”神明或祖先。孝恩文化基金总执行长兼民俗研究者王琛发博士总是不留情面狠批———神明没有爱富嫌贫,岂受贿赂? 他强调,现代人烧香,是从个人出发,想着发财兴旺,过去人们烧香,是从社会出发,想着利己利他。 回溯本源,以前民间只在初一十五才到庙里上香祈福,通过袅袅香烟,净化环境兼保身心健康,所有到庙里上香的人都能受益,香火越鼎盛,效果就越大,而民间神庙有抢头柱香的风俗,实际上是“为善不落人后”的教化含义,现代人却是以“抢运”、“抢旺”的心态而蜂拥。 调整思考达双赢 时代诉求正高亢,香火文化也来到转型路口,在争议中寻思兼顾文化与时代要求的双赢方案。 陈亚才指出,一些寺庙道观和场合,在环保和健康概念的影响下有所改变,加上保存寺庙建筑为考量,在烧香祭祀等形式上,已有不同的思考和调整,这是目前所见的另一趋势,与烧香世俗化共存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形式。 保留习俗弹性处理 “最为显著的调整方式就是减少烧香的数量,甚至完全不烧香,仅以鲜花取代;另一变化是插香空间的转移,从原有的室内移到室外,以前人们认为寺庙让香火熏得越黑越好,现代则要保存建筑原貌,尽量避免香烟熏黑;第三是在香火鼎盛的寺庙,人潮太多香烟熏人,因此减少烧香数量,或是简短烧香时间,在人潮众多的日子,香在香炉里停留的时间不到1分钟就被取走了。” 烧香的数量和插香空间的改变,在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华人地区香火鼎盛的大型庙宇,都逐渐成风,吉隆坡天后宫就是一例。 不过,华人社会对于上述的两种调整,有拉锯也有共识,并且争议未休。有者认为寺院庙宇及祭祀或庆典场合的调整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平衡方案,既能保留文化习俗,也与当代社会相呼应。然而,不认同的意见则批评,徒留形式的传统习俗,只是一种表面功夫,实则伤害传统文化,单方面讨好反对声音。 在陈亚才看来,罗马城并非一天建成,传统文化也是经不同时代的积累与调整,才有今日之丰富深厚。来到21世纪,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同样要继续思变,弹性处理,而非对立执着,才能延续生命,发挥功能,固步自封只会走向淘汰以至断绝。 “华人怕争议,但文化的丰富与生命,就是在争议中推进和延续,不可能一成不变,更加需要省思和纠正的,是把香文化带入歧途的错误观念,最终方向是回归本源,取其核心价值,而非虚有形式内涵空洞。” 厘清争议纠正心态 他认为,要厘清烧香的争议,终究要回到问题的根本,烧香的原始意义和用途,并且从佛教、道教、民间信仰、民俗以及科学等各个角度和层面,看待和思考问题,寻思可达致双赢的平衡方案。 简单而言,烧香是中华民族用于传达讯息的精神沟通媒介———与神沟通、与鬼沟通、与祖先沟通。 “沟通的用意就是传达讯息。对祖先,有话要讲,对神或魂,则是有要求,希望保佑平安,希望婚姻顺利,家庭美满等等,传达内心的想望,传达诉求和祈福。在功能层面,烧香则是静心,修身养性的方式。” 必须纠正的是,烧香不是一种比较,更不是炫耀,甚至形同“贿赂”的做法。 兴衰起落属必然 陈亚才认为,尽管华人难免文化悲情,但未来的事难以预料,往往也出乎意料,到目前为止,烧香文化在马来西亚非但未见式微迹象,反而比以往更加盛行,尤其在数量和体积方面的改变,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强调,香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沟通媒介,通过烧香表达感恩,也通过烧香祈愿求福。 日子过得好,烧香感恩,祈愿未来更好,日子过得不太好,烧香烧得更多更大,祈求未来如意顺利。 烧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心灵的寄托。不管时代怎么变,这项需求永远是不变的渴望。 神料商公会会长林文良略举几项转变,从烧香意义的改变到相关行业的兴衰,香的制作用料和过程,以及需要改进的弱点和面对的时代考验,神料商可说是亦步亦随与时并进,才有今时今日的生机重现,竞争激烈。 他坦言,资讯全球化的网络时代,消费人不再单方面由神料业者“牵着鼻子走”,而是有认识,有要求,促使制香工艺和品质提升,也“鞭策”神料业者注重货源和服务品质,否则将自行淘汰。 对于香业及香文化的未来,他并不担心会式微或断绝,真正的考验和隐忧,是国内高水平的传统制香业后继无人,这才可能导致传统文化失传。 新一股文化趋势 芯香一瓣创办人陈翰贤也乐观看待香文化的未来,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的兴衰起落都是必然过程,香文化既能传承千年而不熄,就会继续找到新的出口。甚至可以说,目前已渐渐出现新的香文化趋势。 在他看来,当社会的物质发展到一个程度,就会自然转向精神层面的需求。如今文化复兴趋势正好,虽然曾经断代,却也让重拾的文化出现转机,去芜存菁,并且注入符合新新时代要求和需求的元素,开创新的形式和内容,是一件值得乐观的好事。 他相信,如今资讯发达,很多人都知道劣等香所用材料和制作过程为何,要求也随着认知度的提升而越来越高,等同于向商家间接施压。 高品质越普及化 此外,随着想到文化兴起和流行,越来越多人投入香木种植,当市场都对品质有所要求,不再由商家单方面主导,高品质的香就会越来越普及化,也会朝向越来越便宜的方向。因此,他对香文化的未来,依然是乐观以待。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凡事只要适时变通,梳理调整,就没有死路一条,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条条大路通罗马。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