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我和黄碧云第二次受邀作为“马来西亚正式代表”,出席于该年8月15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的“第3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
当时,马中虽早已建交,但,那是政府对政府的关系,民间还未能自由往来。基于这种暖昩关系,我们还很担心,是否还会像1987年那样,要申请到北京去从事学术交流,谈何容易。
1987年,最后也只有我一人成行。
心神震撼
然而,1990年那回的申请却非常顺遂。
8月14日中午12时40分,我们乘搭“港龙328”航班机飞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对我来说,这是第二次到北京。但是,对碧云来说,那是她第一次踏上神州大地。触目机场悬挂着的“北京欢迎您”
5个大字时,她当然也像3年前的我那样,不觉心神震撼!尤其是,3年前的1987年,她因未能与我同往北京,此次不禁叹道:“多少年的刻骨相思,终得一纾情结!”
第3届的讨论会,在北京西北郊美丽的香山召开。香山是“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的发祥地;1985年8月,“第1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就在那儿举行,写下了世界汉语教学发展史的第一页。“第3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又选了在“香山饭店”召开,有道是:“香山地灵人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又是一时之盛!”有中国朋友告诉我,中国前总理周恩来夫人邓颖超,在战乱时期,曾秘在香山养病。而“香山饭店”是名扬世界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建筑占地很广,开会期间,与会者来来往往,应是很好的体力活动。
我在此次的讨论会上提呈的论文是《马来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所面对的难题初探》。这篇论文以马来西亚国民大学里马来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所面对的难题为例,探讨马来学生在汉语的语音、语汇和语法3方面所面对的学习难点,提出我的教学实践报告;并提出外语教学执行者对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对比研究的重要性。
重点论文
这篇论文不但得到与会者的认同,而且后来除了被收录在讨论会论文集之外,还被此领域的权威学报《世界汉语教学》(季刊)转载,并列为“重点论文”。我回来后,依大学学术人员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后必须向大学当局提交与会报告的惯例,向大学报告了我此次在北京的学术交流情况。后来,依院方要求,我把这篇论文翻译成马来文,发表在院方(“语文研究学院”)的学报上。再后来,某家马来语文出版社间接联络上我,希望我能把这篇论文扩展成一本书,他们有兴趣出版。可是,不久之后,我患了重病,已无心力。
创造学术新词
黄碧云在此次的讨论会上提呈的论文是《论字群———汉语教学研究新议》。“字群”是碧云在文字学和训诂学长年深入研究后所创造的一个学术新词。听说,也有中国的教授和讲师,因听到有这个“字群”新词的论文,就报名参加了这次的讨论会。
碧云用架空投影机演绎她的论文;主持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赵如兰(赵元任之女)教授和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林焘教授。可能因为这是“新议”,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代表周有光先生和王均先生也亲自莅会,给予积极的鼓励。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张维耿先生、海南师范学院教授柴春华先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师李芸贞女士等等,也都在会场内外,给予碧云诸多祝贺与赞誉。主持人之一的赵如兰教授在总结论文时表示,这是一篇“有意义,而且有意思”的论文。(明日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