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送礼 文化行销

$
0
0
送礼,是一种表达心意的方式;礼尚往来,是华族优良的传统文化。 年节将至,商家们皆绞尽脑汁,趁着应节时刻推出林林总总的送礼佳品。 本地知名文化创意推手骆荣福和林福南站得更高,把“送礼”文化与商品做有机连接,不但为企业行销加值,其革新创意更引领市场,把没落的中华优良送礼文化,包装上市! 中华文化 包装上市 骆荣福的强项是把“中药企业化”,林福南则是将渊远的茶文化在大马发扬光大,今天齐聚两位创意推手,与读者分享华人的送礼文化和企业的行销心得。 骆荣福:骆╱林福南:林 【礼尚往来】 问:两位对于中华传统“礼文化”的诠释为何? 骆:《礼记‧曲礼上》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古人把送礼视为非常重要的习俗,在传统佳节时,他们互相把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送给对方,以表达尊重与关心之意。 林:我认为“礼”是中华传统的核心价值,有礼者人皆敬重,有礼之国民皆安心。 礼制在人心,法制在行为,要是这两样都崩溃了,这社会当然会乱,眼下就是这样,这是广义的礼,而个人的礼要从品德教育开始。 骆:追溯传统,先辈逢年过节都会亲制糕饼,然后包裹起来送给亲友一同分享,这就是一种礼的表现。其实送礼,并非要送得阔绰才称礼;送礼,并非送个礼物(gift)这么简单,它还要传达一种“关怀”的讯息,让平日不善言语的我们互表关爱、问候的方式。对于经济状况较差的亲友,也可趁着佳节送礼时多表达,这种默默付出的关心,是华人很好的传统文化。 林:就如他某年的新春广告,有句对白是说“每当过年,婶婶一定会送礼,妈妈一定会回礼,礼尚往来是我们华人最珍贵的传统”,我觉得很棒,有来有往,人际关系就会活络。 【别出心裁】 问:当初是如何把商品做成礼篮,再将中华传统的“送礼文化”融入其中? 骆:80、90年代,大批游子涌入城市工作,没时间制作礼品,于是商家们就开始制作礼篮来代替这份情谊。礼篮市场很大,我们也可来做。但是那时礼篮千篇一律尽是些零食、糖果、汽水等应节食品,然而这样高重复性、保存时段短的零嘴礼篮,收到过多就会变成一种负担,自己用不着,送人又怕失礼。 结果那段时间,送礼也不是,不送礼也不是,大家都开始“躲年”啦!这样的送礼过程,早已失去了我们老一辈送礼的意义。于是,我便推出健康礼篮,与此同时将礼篮以如意吉祥的祝贺语编名,如“步步高升”、“招财进宝”等,让大家送礼也送祝福。当然这还是比较通俗,我们不断思索如何让这礼篮更有存在意义。 给人惊喜 林: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深思如何送出一份别出心裁,又能感动对方的礼物。以茶送礼,本身就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创新有趣的传统文化礼品,送礼人有面子,收礼人更是惊喜。 还记得刚推出茶礼篮时,一名拿督向我们订购最贵的茶系列送给一些达官显要。我们精心策划了送礼过程:我载着身穿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同事亲自送礼上府。当我们抵达一皇亲国戚的家时,发现那富丽堂皇的客厅中,就摆着一堆礼篮,你说那位“贵族”哪记得哪个礼篮是哪位拿督送的呢? 当下我发现要在众礼篮中脱颖而出,礼篮的辨识度一定要高,差异性一定要大,才是让收礼者记得你的关键。所幸的是,我们都见证到客户收到我们礼篮后的惊喜表情与赞赏。 【额外价值】 问:除此以外,你们还用了哪些行销策略与元素,让单纯的礼篮增添了额外的价值? 骆:金融风暴后,我目睹很多人因大环境的经济压力下,与家庭成员闹得不和,关系出现裂缝,久久无法修补。我发现这社会好像缺乏了“关爱”与“感恩”的元素。于是,就有了“感恩配套”的概念,希望借由赠送养生健康产品,来祝福长辈与亲友添福添寿,表达感恩之情,用爱化解怨恨。 拉出了“感恩”的主题,接下来所有行销都朝着这个方向出发,“有心才会感恩”的宣传标语也在此时萌发。此外,我们顾及客户可能会转送他人,所以产品都精选最新制造以增长使用寿命。 林:若说骆董推出的是感恩礼篮,那我推出的就是文化礼篮。我们在1993年开始推出茶礼篮,主要以南洋风出发,融合东西方美学风格,将本土的多元色彩加入茶礼包装中,以塑造一种茶文化的生活形态(lifestyle)。 我会为每年的主题题字,“天地人和,以茶为媒,和是中和,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方方面面,茶皆能照应周全”,你看这样的文字与包装,是不是就充满内涵?收礼者也不舍得转送,这引导了消费者要有一颗“惜礼之心”。 文化传承 骆:年轻人应该要创新,就像我当年颠覆市场一样,当“礼”渐渐淡薄时,我们自问可以做些什么,将传统的文化传承延续。 林:创新一定是从传统里面提取养料蜕变出来的,而且要与时并进做出变化。这里骆董百变不离“仁”,咱们百变不离“和”,这“仁和”互相搭配,更能提升礼之价值,故也会按需将彼此商品包装在各自礼篮内。 【互相学习】 问:请两位述说,对彼此的情谊与想法,在商场上互相所扮演的角色又如何? 林:我俩是20多年的老朋友啦!想当年,我们的店铺就位于茨厂街的头尾,他来我店喝茶,就这样结了缘。 骆董是个天生策略型的领导者,他善于在市场寻找机会,然后想办法抓住它、实现它。他有个绰号叫“老虎头”,因为他生肖属虎,又是群虎之首,必须要引领虎群,虎啸山林啊! 骆:他说罢了,那生肖属鼠的林董又如何?他比较会钻洞,对市场敏感、易变通。在商场上,我们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虎不会吃鼠,因为太小了,也抓不着鼠。 林:我比骆董小10岁,需执晚辈之礼,因为彼此岗位不同,各有所长,所以互相学习,如有交界处就要相互尊重。当对方领头时,也会鞭策自己加紧脚步。我们常合作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某程度来说,这也是文化行销方式的一种,以文化为宣传工具,可以与产品做一种有机的连结,整合行销。 骆:林董是个创业型的老板,富有创业家的冒险精神,对推广本地茶坊也做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就是有这种傻劲才能让文化事业流传至今。 林:我认为骆董这辈子不可能当卧虎啦!他必须要自己控球,充分发挥他的原创。如今退休了更可以有所坚持,以他的体格和状态,我相信绰绰有余。而且他这些年来,他所积累的管理经验与人脉,也乐于分享,为社会带来许多宝贵的价值。 骆:不简单,本身是劳碌命,退休后一下变空虚了。幸好我有佛教信仰,静坐禅修把心调整回来。如今也与林董开所训练中心,一个给忙碌城市人的心灵栖息处,也是我会见老朋友的“书房”,这里常举办一些与经商、心灵、艺术文化相关的活动,可让时下青年回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智慧。 【马年启发】 问:两位对马年的到来有何新年愿望或启发? 林:涨风四起,人心不安,就要“马死落地行”,哈哈!马的一个精神就是“动”,要动才能活,要活就必须要动,所以今年要大量进行与健康、文化传播、启发智慧相关的活动,这是马年给我的启发。 骆:我们看到了危机,但危机到了一个极端就是转机,因此我们要转往好的地方出发,那么好的东西就自然会到来了。 【紫藤集团创办人兼董事经理:林福南】 ●1987年,创立紫藤集团 ●2002年,策划首届“大马首届全球茶节日”与承办“第7届全球茶艺研讨会”。 【知慧海董事长:骆荣福】 ●从余仁生荣休后,投入知慧海文化机构,也为大马伟事达的总裁导师及泰丰有限公司的顾问。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