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对年节的渴望,越来越简单,只求图个阖家团圆欢聚,吃喝玩乐已是其次。平日里一家人各分东西,各自忙忙碌碌于工作、事业,一年难得几回相聚,年节的意义,也就显得额外重要了。
也许从小家里就只有我这个小女儿陪在父母身边,逢年过节,一应准备的大小事务,都是由我陪着母亲张罗、采购;父亲午后烘烤完所有面包,开始制作糕饼时,也是我围绕在父亲身边,帮忙一些琐碎的工作,因此,对于年节的记忆,特别深刻,每当回忆起来,从心底泛起丝丝的涟漪、浓浓的余味。
没有机会共聚一堂
父母虽然生育8个子女,但是,兄姐弟们于中学毕业后,就展翅高飞,飞千万里以外去追寻各自的梦想,父母在世时不曾有机会共同欢聚一堂,这是父母深以为憾的一件事,我看在眼里,也只能叹一声无奈何!
虽然如此,母亲对年节的注重,不曾因任何一位儿女的缺席而减低那股热忱,任何应节的食品,母亲都会针对各个列席儿女的喜好与口味,亲力亲为去准备;这也是旧时妇女对儿女的包容,对家庭的付出,甘之如饴。
母亲对年节的注重,对我影响深远;虽然我没有母亲的一双万能的巧手,无论女红、烹饪,都游刃有余;我从父亲那里,也偷师不到任何烘制烤培的功夫,但是,从父母身上,我能体悟到传承年节的重要性,那是一种无法割舍的传统情怀。
长辈传递的祝福
从小,对于年节的渴望,除了味蕾上的满足感,就是那份由长辈传递的祝福;一个红包封,是长辈对我们后辈的一个期许,一个祝福。我喜欢收到这样的祝福,我更喜欢将祝福传递给小辈们;喜欢这样传承一代又一代的祝福。
但是,在高高兴兴传递祝福的过程中,我也曾遇到尴尬的场面,在推推让让中,小辈逃之夭夭,留下手握着红包封的我,傻愣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自此后,我得学习察言观色,对一些不喜欢领受这份祝福的小辈,我再也不敢冒然传递红包封了。
红包封里面包含的祝福,不是以金钱的多寡来衡量,从小我们就懂得这个道理。凡是长辈给的红包封,我们都欣然欢喜地接受,小心翼翼地存放在枕头里,待过了十五元宵节,才开启红包封,把一张张崭新的纸钞,交给母亲代为保管;那个不时兴存款在银行的年代,母亲,就是我们的最佳财务长了。
人情味逐渐淡薄
亲朋戚友、左邻右舍,大家互相走访拜年,喜气洋洋的气氛,从年初一至十五元宵,洋溢在家家户户。拜年的习俗,随着时代的轮轴转呀转,转了一代又一代,人情味逐渐淡薄,不似以往般热忱,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电子产品贺岁,完全颠覆了旧时代人与人之间浓浓的情谊。
我们那个孩童至少女的时代啊,在艳阳下,三五成群结伴步行或骑脚踏车,兴致勃勃去拜年,即使汗流浃背,我们一点都不嫌辛苦,也未曾抱怨拜年是一份苦差。现今越来越方便的交通,反而让人与人之间多了一层隔阂。
时光交错重迭中,我仿佛又看到身着漂亮小花裙的自己,呼朋唤友,兴高采烈地手牵手走呀走,走到东家,再逛到西家,小女生的嬉笑声洒落一条街。
那些年啊,年的余味依然萦绕在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