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逛书店,书架上的人物传记书总会特别吸引我。有些人的人生总是和别人不一样,看这些人的故事,能深刻体会到,这些不一样并非是一种幸运,而是他们不放弃希望的灵魂和体内那无法向命运屈服的血液,让他们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依然坚韧的生存下去所展现出的特质。
这回特别要推荐的这几位女性的书,她们的故事有的充满血腥,有的极致残酷,有的温暖人心,有的也带来希望。她们对生命的不妥协,让人看到了在动荡与逆境中,女性所展露的另一股别于男性的另类力量。
《我是马拉拉》一书的主角马拉拉(Malala Yousafzai),一位才16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随着去年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创设以来最年轻的候选者而再次备受注目,在这之前的一年,她遭到塔利班枪手暗杀,中枪一度生命垂危,已让她一夜之间在国际上被全球人所认识。
记录马拉拉的成长过程
这本由马拉拉和战地记者克莉丝汀娜共同完成的《我是马拉拉》(I Am Malala:The Girl Who Stood Up for Education and Was Shot by the Taliban),记录了马拉拉的成长过程,还有她周遭强权式的封闭环境和父母给予的开明教育,如何促使她在11岁的幼龄,即致力争取女性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运动。书籍的后半部则着重在她从中枪到在生死边缘挣扎后奇迹康复的整个心路历程。
阅读本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少女16年的生命过程,更看到了一个国家,因为执政者独裁专制的政策和封闭腐败的观念,让人民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权和自由,甚至是生存的权利。向善的教义,虔诚善良的教徒,都被独裁者的私欲与野心给牺牲了。
这也是马拉拉不愿屈服的原因,即使经历了枪击事件,她为了提倡自己的教育理念,康复后还是继续站出来奋战。她那连子弹也击破不了的勇气和决心,正慢慢的改变着一个世界。
聚集力量建构和平社会
另一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蕾玛‧高维(Leymah Gbowee)的故事,则来自非洲。书名取为《我们不是弱者》(Mighty Be Our Powers:How Sisterhood,Prayer,and Sex Changed a Nation at War)别具意义,因为蕾玛觉得这不是她个人的故事,诺贝尔奖也不属于她一个人,而是所有在战火中与她并肩,为国家带来改变的非洲女性。
蕾玛生于利比里亚,她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却因为内战而陷入混乱。战乱摧毁了她的家园、夺走了她亲友的性命,也粉粹了她对未来的憧憬。在颠簸流离的日子里,蕾玛有了小孩,却遭到了家暴,为了保护孩子,蕾玛决定要走出艰辛的困境。
微小信念形成强大力量
在一次机缘下,她成为了战乱精神创伤疗愈员,这使她增加接触其他战乱妇女的机会。
在每天相处的过程中,蕾玛深刻的明白到,最好的疗愈方法,就是聚集她们的力量,一起建构和平的社会。就这样,一个个微小的信念,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女性组织致力推动国家走向和平,重建战乱后的社会建设与秩序,在非洲的近代史里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对于战争的故事,或许很多人期待能看到充满曲折和冲击性的情节。但在《我们不是弱者》里,蕾玛却以一种不煽情不戏剧的方式来叙述一群女性如何以坚韧的毅力来对抗各种不文明的对待。这种自然坦率的书写方式,反而让读者能以更真实的角度来了解她们的奉献。
残酷现实中看到人性光芒
相比以上两本书,《在巴格达遇见珍奥斯汀》(Talking About Jane Austen in Baghdad)不属自传书,但同样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女性对生命的执著。本书的两位作者Bee Rowlatt和May Witwit,前者是一位生活在文明国度的英国记者碧,后者则是生活在枪林弹雨的巴格达英文老师梅,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有很大差距的两人,因为一次的跨国采访而开始了一段不凡的友谊。她们素未谋面,却透过一封封的电子邮件来建立关系,她们理性的谈时事、战争、教育,也感性的聊家庭、感情、美食,分享快乐也分担烦忧。后来随着巴格达的情势越来越混乱,梅发觉自己被列入暗杀名单,碧为了协助梅逃离巴格达而四处奔波寻求帮助。
原本朋友间聊天的邮件,最后可以集结成书,除了她们坚贞的友情感人外,最大的原因来自她们俩看待事物的思维和自我的主张。她们流畅不赘言的陈述,总能简洁有力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文字中真诚表露的情感,也让人动容。她们传达了英国和巴格达人民的生活现况及文化差异,也传递了即使处在不同的国度,女性为了家庭、工作和理想,一样拥有努力不懈的坚持。
11岁小女孩遭遇引起震撼
最后要推荐的《被偷走的人生》(A Stolen Life),从2012年出版至今,一直是各书店的长销书。这本书的畅销来自它带来的震撼,震撼来自很多人对一个11岁小女孩的遭遇,感到的心痛,还有那无止尽的人性矛盾与挣扎。本书的作者洁西(Jaycee Lee Dugard)来自加州,在11岁那年的上学途中被一名男性菲利普拐走了。往后的18年,洁西的人生都被浓缩在一张床和一个房间里,过著日夜不分的日子。
这起震惊全美的性绑架案,在洁西被获救后,她带著于14岁和17岁生下的两名女儿接受了心理治疗,并在治疗期间写下了这本书。在洁西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小女孩面对性侵和暴力对待时的恐惧无助,还有救助无门的她如何在这18年里用自己的生存方式让自己不放弃希望。洁西讲述自己的遭遇,意外的没有充满仇恨,18年的痛苦遭遇,反而让她懂得放下过去,珍惜眼前重获的自由。
在本书,我们从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了人性极致的阴暗及丑恶;但同时又在洁西的身上看到了人性无限的宽容和善良。这是一种矛盾也是一种取决,面对如此的现实,你是否对此有所动摇或选择往哪一边多靠一点?
以上几位女性的经历,可能对某些人而言,不过是远在天边的故事。但对这些故事的主角而言,那所有的遭遇和体验,都是岁月为她们人生留下的可贵痕迹。佩服这些女性的勇气,也感激她们的坚强,让我们不需经历残酷却所有体会。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