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慈善有道(下):社会教育 传授慈善真谛

$
0
0
慈善不只是满腔热血的关爱,更是一门任重道远的社会教育。 林丽沄从2007年起推动“生命的彩虹”儿童援助系列活动,扛起教育孤儿的责任;退役多年的陈其贤,带领一批年轻国手,走出与世隔绝的训练场,在慈善之路,看民间疾苦。 两人语重心长:“慈善的真谛,其最终意义,在于关爱老弱,培育未来栋梁,不是缺乏是非观念的溺爱,为社会制造未来问题。” “生命的彩虹”系列,7个丝带,7个主题,7个目标,以彩虹的7种颜色为象征,为雨后的阴阴天空,增添一抹灿烂。援助对象是病童、孤儿、贫苦孩童、爱滋儿童及残疾儿童等不同领域的不幸儿童。 去年,生命彩虹已进入第五个阶段———黄丝带运动。原本以为,还有点期待,会是什么敲锣打鼓的大计划,岂料竟然只是教导孩子们说“谢谢”两个字。 “说谢谢,这两个字逐渐从生活中消失了。” “说谢谢,因为我们没有特权和资格,一直接受他人的帮助和施舍。” “说谢谢,因为没有人欠我们、没有人欠任何人什么。” “说谢谢,因为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有人在默默地支持。” “说谢谢,因为有人对你好。” 一切并非理所当然 当林丽沄于2009年进行“金丝带”圆梦活动时,观察到一个令人担心的现象。 “10个孩子,当你交东西给他们时,几乎10个都不会跟你说谢谢。也许,他们习惯了接受,其次,可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份‘特殊’,他们的情况是‘理所当然’可以得到别人的帮助。” 林丽沄逆向思考,是什么人、什么原因、什么环境,让孩子们从小就有这样的不健康心理? 长大以后,会不会发展成“我是弱群,所以‘应该’要得到这些”? 她再进一步观察,不只是孤儿院,而是大部分的现代小孩,都不会说“谢谢”和“对不起”。如果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孤儿就是社会的倒影。不同的是,有家有父母的孩子,有长辈教导,但教育孤儿的责任,却在于社会人士所给予的对待和态度,一味地施予而没灌输礼貌和感恩,等同于集体的溺爱。 于是,黄丝带运动的主题,就此定下。 “我要孩子们从小就学会说谢谢,让他们知道,所有给予他们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这世界也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是你的、要给你的、应该给你的。” 不能嫌弃捐赠物品 每一次到孤儿院派发物资时,她必定确保义工们在孩子们身边,在孩子们接过物品时,一定要跟对方说谢谢,若“说不出口”或是“不肯说”,则不能接受任何的帮助,也不能挑剔或嫌弃捐赠物品,藉此灌输他们感恩和珍惜的心态。 一些脾性顽强的孩子,确实倔强,经义工们循循善诱才渐渐改善。林丽沄从孩子们身上看到,曾经是从小耳提面命的基本礼貌,“现在居然会是那样难以启齿、一件那么困难的事”。 林丽沄所说的,都是“小细节”,但她绝对认真:“现在忽略掉这些,以后就会变成大问题。既然没有大人能够教养他们,社会就肩负了这份养和教的责任。” 灌输正确观念 2009年的金丝带“圆梦”活动,林丽沄让孩子们写下心里最想要的东西和梦想。结果发现,有些孩子要求名牌、智能产品或是昂贵的脚车;另一次,有个孩子在施赠现场说想要“字典”,陪同的大人居然当场斥责他“别人都要脚车,你为什么要字典?” 于是,“圆梦”的同时,她用婉转的方式,同时教育捐赠的热心人士以及受助的孩子。她尽量实现孩子们的“想要”,但规定不能要求牌子;捐赠者可以很热心,买全新的,但谢绝名牌,更严拒把自己不要的旧物,当垃圾般丢给别人回收。 她坚信,捐赠者都是心存善念的热心人士,但不懂拿捏分寸,抱着“给了就是做好事,积功德”的观念,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行为,等同于纵容,间接灌输物质观念。“受惠者”只是得到物质,精神思想并未受惠。 林林总总的人和事,一时三刻难以尽述。 学会分享而非独占 “第一年没经验,有人送来礼物,包装得很漂亮,结果孩子们欢天喜地打开时,却发现是非常残旧的衣服和物品,货不对版,那种被欺骗的心理,对孩子而言是很大的影响。” “同一间孤儿院,若20个小孩都要求脚车,我们可能只会给5辆,也不让捐赠者无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不要孩子们从小养成‘人有我也要有’的心态,而是告诉孩子,脚车是大家一起用的,不是专属任何一个人。要让他们学会分享,不是独占。” “需要用到的电脑,我们会尽力而为,但不会直接给新的,可能是二手的,要让他们知道,贵重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获得。” 听林丽沄娓娓道来,从小缺乏关爱和教导的孩子,如何承受社会的溺爱而不自知。有担忧,有感动,有启发,有领悟,有反省。 孩子的不幸,再多的指责和追究并无意义,当下应该认知的是,每一个人都有不能推卸的教导责任。就如林丽沄所说,这些孩子将成为社会的未来或是问题,取决于社会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成长教育。 彩虹丝带的意义 从头叙述彩虹丝带的故事———蓝丝带,动员全国关注癌症病童的痛与苦,帮助孩子们勇敢战斗,战胜害怕与孤单。 橙丝带,青少年社会责任计划,培训大学生慈善的重要,慈善的真谛,慈善的正确方式,培育新一代义工,贡献社会。 金丝带,为孤儿、残疾及智障孩童“圆梦”,活动结束,但圆梦的心依然纷纷杳至,绵绵不尽。 绿丝带,绿色环保教育,带领孩子接触与感受大自然,学会爱护环境,爱护绿色的重要,也警惕孩子们远离毒品。 红丝带……紫丝带……最后的两条彩虹丝带又有什么样的故事?林丽沄微笑:“红丝带的对象是心脏病童,最后一条丝带,是孩子的教育,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筹建技术学校 ———筹建一座技术学校,让孤儿、受虐儿童、贫苦孩子及其他不幸的孩子们,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制度,学有一技之长,日后踏足社会不会茫然无措。 “这些孩子的心灵真的很不一样,尤其受虐的孩子,心理会很扭曲、很敏感、很警惕、很自闭,很难相信人,非常需要辅导和教育,需要时间让他们打开心扉,重新学会接受和相信。” 就让曾经的不幸,变成顽强的锻炼,往后能更坚强、独立地面对所有磨练和考验,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彩虹。 篮球国手巡回慈善 新年前,前篮球国手陈其贤,带领一批现任的年轻国手,办了生平第一场正正式式的慈善活动,为霹雳州曼绒两家不不知名的老人院和孤儿院筹募经费,同时也让“与世隔绝”的职业球员,参与、见识和体会社会的真实面。 “运动员的生活其实很单调,每一天的日子就是练球、吃饭、练球、吃饭、洗澡、上网、睡觉……如是重复,日复一日。从来不曾真正接触社会,完全不知民间疾苦。” 曾经,陈其贤也度过好些年这种“饭来张口,钱来伸手,连生活事都不会自理”的生涯;如今回首,亦因机缘,决定实现多年的计划,带领几位年轻国手,全程参与一场真正由自己主办的慈善活动,从而培养回馈社会的观念。 义卖所得100%捐出 受助单位,是无名小镇的无名老人院和孤儿院,活动分为义卖和表演赛两个阶段。义卖产品由运动品牌商家和国手们捐献全新和穿过一两次运动服,再号召当地热心居民和孤老院成员,出钱出力。 义卖所得100%捐出,主办单位分文不取,表演赛的报名费也全数捐给受惠单位。但是陈其贤和总协调罗成伟却不想直接给钱受惠单位,一次性的援助并无实际效益。两人想做的,远比慈善更多。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也都有帮助别人的能力,不一定要大富大贵才能行善帮人。运动员的强项,就是打球,表演赛就是他们发挥的平台;义卖的部分,双方一起参与,学习靠自己的努力获取收入。 制造平台抛砖引玉 “整个过程,要双方都参与和学习,让他们知道‘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生活必须靠自己的努力,他人的帮助也不是理所当然。” 用运动的方式,让球员和受助者一起学习,同时也制造平台,抛砖引玉,让当地热心居民和受惠者,一起参与,而后“接手”,延续下去。 活动原是慈善,却发现有个小孩很喜欢篮球,于是促使他来年想要兼办训练坊,教授孩子们打篮球的基础,“也许间接发掘有潜质的未来新血,栽培幼苗”。 一众球坛老将,是慈善路上的新手。陈其贤的理想很大———巡回全国,一站一站走下去,让运动员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在他人的不足与不幸中,学会珍惜和感恩。 “一切都刚开始,大家都是第一次,都在摸索,尝试开启一个机制,希望能持续下去,一路学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