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骏马向我们奔来了,它跑得很快、很潇洒,但似乎也有些无奈。
马年的贺词,大概离不开“骏马奔腾”、“跃马迎春”、“马到功成”这几个惯用语。客观地说,这些贺词并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只是我想稍微对此进行换位思考,提出一些看法。
我们所熟悉的马的形象,大抵是脖子套着缰绳,被人骑着,是走是停完全取决于主人双手的动物。皮鞭抽到肉上,那就是要跑;缰绳猛拉起来,那就是要停。一举一动,体现的都是人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一日千里的良驹抑或一朝数里的劣马,它们的内心都不会有属于自己的快乐。
不能为自己而活
这就是马的无奈,它不能为自己而活,它的意志没有了存在的意义。马的象征义,其实也不一定和褒义词挂钩。比如“做牛做马”、“出的是牛马力,吃的是猪狗饭”等含贬义的语句,也许是更广泛地被运用、也更贴切地说明马的实际象征义的语句。人降格为马,固然可悲,可马本身被人任意役使的宿命,难道不是更为凄凉的事实吗?
人的处境有机会改变,从前的牛马现在可以做人,可是马之为马,却是亘古不变的事实。宝马神驹,即便遇上慧眼伯乐,也不过是换个主人骑在背上,走不同的路,完成不同的任务。当然,你可以说它做的是大事。吕布骑着赤兔马,上阵杀敌,惊天动地,这肯定是大事,吕布的坐骑也肯定会比拉车送货的马光荣得多、体面得多,说不定还能在史册上留下一笔。不过,我们姑且不谈吕布后来命丧白门楼、将士“醉卧沙场”
的事情,能驮着名将出入沙场,建立显赫的战功,受到主人的优厚待遇,马就一定快乐了吗?
忽略了马的感受
也许有人会说,战场上瞬息万变、祸福难测,会对马的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自然会给它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快乐是正常的。那么,换个地方如何?骑着它游走于名山大川之间,听流水潺潺,看群山巍巍,呼吸新鲜空气,感受自然之美。在这里,远离了刀光剑影、鼓角争鸣,没有沙场血腥气和惨叫声的污染,马可以快乐了吧?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骑着马儿过草原,青青的河水蓝蓝的天……自古草原多苦难,如今人人笑颜开,我催着马儿朝前走,东方的太阳升起来。”这是一首旋律轻快的旧曲子《我骑着马儿过草原》的部分歌词。它的旋律轻快,是因为它仅仅反映了人们喜悦和轻松的心情,却忽略了马的感受。骏马能在广袤的、一望无垠的草原上驰骋,本来应该是快乐的。问题是如果它的行动被人牵制,它就无法随心所欲地在大地上奔驰。人人笑颜开,可群马却是愁颜展,因为它们知道新时代的降临并没有改变它们被人任意役使的苦难命运。本想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徜徉,主人偏要“催着马儿朝前走”,去看那旭日东升。可对马儿来说,太阳从东边升起会是什么吉祥的征兆吗?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马儿每天被人骑着走自己不想走的路,周而复始,这是悲哀的历史循环啊!骑在马上笑迎新时代的人们可曾想过这些啊?
马的悲哀,在于它无法依据自己的意志活着,它需要为人的意志服务、甚至牺牲,才可能换来一些光彩。也许只有人们开始关注马的意志,马找回了尊严,为自己而活着的时候,马才会享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