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早上,在〈敲梦痴言〉看到一则题为:〈一封匿名信〉的文章。主题是有关文化骗子的故事。有关文章我也已在面子书转拨,和一些对有关事件有兴趣的朋友分享。
阅后有感,也让我想起一则3年前的恨事……我3年前曾接到一通电话,问我,董狐笔是不是你的笔名,他诚意邀请我成为“国际文学名人录”的“驻大马总编辑顾问”。我听了当然爽到不得了,我问他,你怎会有我的住家电话,他说,你这样出名,我们大马的联络人一查就知道。
乐捐3000令吉作基金
他在短短的15分钟交谈中,用了“国际文学名人录”,“驻大马总编辑顾问”和“你这样出名”这三顶高帽套在我头上,我怎能不“晕陀陀”
呢?那种感受是十月蔗头———甜到尾。最后,他说;我们会派大马联络人和你接洽。
3天后,有两位讲得一口北京腔的华籍男士和一位女性来找我,他们的名片男的印着“世界文学交流协会副主席马志彪”,女的是“世界文学交流协会驻海外专员刘非”。我高兴到全身“警戒细胞”进入全面戒备状态。他们和我交谈的内容令我爽到不得了的赞语就不要提了,最后他们讲正题,好听就是目的,不好听就是广东俗语所说;狗上瓦桁:有条路。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我形式上乐捐3000令吉给《世界文学交流协会》作活动基金。
我这个人是一谈到钱,孤寒的毛病就会马上发作,尤其是要我出钱,会马上耍太极。我答;你给我时间筹钱好吗。他们听了,当然很高兴,因为我的答覆言外之意是我极想做“驻大马总编辑顾问”,大羊牯上当了。他们用我从未感受过的热情语调答:可以,可以,3天后我们再来。
3000令吉买一个世界级的“驻大马总编辑顾问”,广东话说“抵到烂”。如果我的名片印上“国际文学名人录驻大马总编辑顾问”这么长的名衔,一定吓死很多人。
到今天,我的名片什么名衔都没有,你们就知道我当时没有上当。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万字赌鬼。知道董狐笔是谁的人不上20个。但对方却用“你这样出名”来捧我,这顶高帽我套上去肯定脱不下。
托朋友去查证
他们走后,我隔天把这两张名片托朋友去中国驻马大使馆查证。得到的答覆是中国没有《世界文学交流协会》的组织。
我没有打算折穿他们,因为我感激他们这样看得起我,只是他们找吃找错对象。我马上打电话要拒绝他们,谁知一拿出名片看看,名片上没有联络电话,只有中国北京的一个地址。
3天后,他们来找我,我叫太太这样答他们“我先生去了中国大使馆还未回来,你下午来好吗”。根据我太太说,他们一听到中国大使馆的名字时有点失措的感觉。
就这样,这两位世界级人物再没有联络我。
如果当年我查证真的有《世界文学交流协会》的组织,你说我会给他们3000令吉买那个这样威水的“驻大马总编辑顾问”名衔吗?
不会用钱买虚名
我的答覆是;学术上的成就是靠真材实料,不是靠虚名。我绝不会用钱去买一个无名无实的虚名。
马来西亚有没有文人拥有这种世界级的名衔呢?而他们的名衔倒底是不是通过上述这个故事的管道拿到的,一句话“心照不宣”。
我还有一个邀请我成为世界级书法冠军的真实故事。邀请赛听的多了,“邀请冠军”你没听过吧。我收到这封信时,恨死了大马的各种各样书法协会组织,我恨它们有眼不识泰山,不写信邀请我成为“邀请冠军”,反而中国有人邀请我,不过,我没有胆量破这个空前绝后的“邀请冠军”记录,所以到今天我还是我,什么冠军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