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林润松———生命关怀社会工作者(林) 受访者:陈淑卿———Aura.Soma色彩心理治疗师(陈)
3月8日是一个让全马人民震惊的日子,MH370的“神秘失联”,让人从中明白,生命里常会发生令人措手不及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带给人们(当事人、家属、朋友、志工)什么心理与情绪的影响?而我们该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情绪改变与哀伤?
生命常在我们无法预期时,迎来许多突发事件。远的不说,单单这个3月发生的两起重大突发事件就印证了生命的无常。
3月1日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火车站的恐怖袭击事件造成伤亡惨重,愁云惨雾。接着,刚满一周的3月8日,也对多数的中国和大马人民带来突如其来的震惊、哀伤,向来保持良好航空飞行纪录的马航MH370飞往中国北京的午夜航班,突然在飞行中途失联。两件突发事件,无独有偶同样发生在你我都可能使用的公共交通火车站与飞机上,突发事件直接带给受灾家属亲人冲击,也带给整个社会公众震惊与哀伤。
随时准备迎接突发
灾难或突发事件发生了,我们该怎么应对?政府启动了相关的灾难应对机制安抚民心,但受灾者或家属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变化和情绪?亲友、公众、助人者又该如何协助面对突发性事件的家属?我们应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协助他们走过哀伤?今天,两位经验丰富的助人者分享经验,让我们学习如何做好心理准备迎接突发事件(天灾人祸、恐怖袭击、空难、突然死亡、突然生病、意外事件等),帮助自己,帮助他人。
问: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情绪变化?
林:突发事件会引发人类最原始的情绪———恐惧。意外发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也在挑战人类的安全感。不确定因素与不安全感都会产生恐惧。
你的情绪如果无法处理好就会瘫痪人们的生命。但是发生突发事件或灾难时,家属都无法应对。为什么呢?人们应该做的是事前培训,培训自己面对自己的感受与情绪,人们习惯报喜不报忧这也导致没有应对“忧”的能力。我们应该教导怎样学习恐惧,并在下一个灾难来临前,学习如何面对恐惧。
接纳恐惧不逃避
首先,不要逃避恐惧,我们要接纳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有很多害怕,包括害怕———生老病死。但我们应该接受事实,只有先接受才能面对它。假如你在抗拒事实或生活上无时无刻出现的恐惧,哪怎么能去面对它呢?如果不想思考它,又要如何学习面对恐惧?
我们应该正视生活中的小小情绪,不应该以补偿行为掩盖恐惧,也就是害怕失败而拼命用很多行为来掩盖恐惧。当人们每天处在害怕的情绪中,突然来了一个这么大的害怕(突发事件),你怎么可能不逃呢?
受难者家属一般会有两种情绪,恐惧与哀伤。现阶段恐惧情绪比较多,悲伤相对的会少,因为失联状态,没有办法确认实际情况(Uncertain),对一个人的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恐惧,与死亡一样,属于未知的。
时间越久,家属的情绪就会从恐惧转换成悲哀,两种情绪会互转。网络许多不确实的消息也会让家属处于两种情绪交替的状态,这种是二度伤害,伤害会更深。
最重要给予陪伴
陈:辅导学上来说情绪支援(Emotional Comfort)很重要,受害者或家属不需要我们说“不要伤心、不要难过、不要生气”这些句子无法协助对方将情绪抒发。突发事件发生时,最重要的是陪伴和同理。
例子:丈夫在空难失踪或去世,妻子必须照顾几位孩子,亲戚、家属或朋友可以对她说“我知道丈夫是一家之主,他突然离开你一定非常伤心、难过、惊吓,我理解你的感受也可以陪伴你走过这段艰苦的路。”
静静的陪伴,不需要太多言语的慰问,就是最好的陪伴方式。
第一阶段:麻木
当事情发生后整个人感觉麻木,感受不到悲伤、快乐、生气、愤怒,什么情绪都没有,他只觉得“空白”。当下的感觉是真的空掉了,只觉得“发生什么事情?”通常这个状况会维持一周。
第二阶段:混乱
如果证实死亡,家属就必须处理身后事,此时很多事都要一并处理。这个混乱时期,家属面会感觉受害者还在记忆里,事实是他已不在了。由于要办理很多东西,家属来不及哀伤、感觉、说话。所有发生的事、听到的话与看见的人会在脑海里不断出现。
第三阶段:接受
当事件尘埃落定后,才来到接受事件发生的阶段。或者他觉得不真实,葬礼时还可以摸得到,看得见,之后就完全消失了。
比较难的是这个阶段,应如何接受此人不在了……然后我可以继续怀念他……我允许自己想念他……我允许自己在事情发生后流眼泪……我可以诉说自己的悲伤。
研究显示,事件发生后个人陷入麻木状态,之后的混乱会让人混淆,当真的静下来才会觉得莫名的掉泪或懊恼。
第四阶段:否认
当事人其实不需要辅导员,他需要的是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每个人都需要培养同理心。有同理心,心就比较柔软,能够为对方着想。
把自己设身处地想,如果我是这个人我会想要怎样的支援?而社会支持同时包括宗教团体。
问:那么我们应如何认识自己的恐惧?
林:如果没有一个接纳自己的空间基础,我们所拥有的不过是为“补偿行为”所掩盖的恐惧。
我们所教的方法,不只是学习去“感受”恐惧,也包括如何去发挥身体能量好让自己重新取回生命能量,那是在创伤以及负向制约中流失的能量。
允许悲伤生气
问:如何面对突发事件?
受害者家属通常会面对以下阶段,震惊、拒绝面对事实、讨价还价现象(跟老天求,你只要让他(失踪者)回来我折寿也可以)、愤怒(部分乘客家属目前属于这个阶段)、罪恶感(生前)、后悔、难过、接受事实。很多人只停留在讨价还价阶段,因为大家不想经历痛苦,所以这叫做“伤心不完整”———没有办法完成伤心的感觉,悲伤的感觉不能完成,你也不能治疗你的恐惧。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允许他们悲伤,允许他们讨价还价,允许他们生气,绝对不能阻止他们(失踪者亲友)真正获得宣泄情绪与压力。否则,很可能导致他们长期忧郁,这个事件将成为他们心里永远的痛,一种永远不能解决的感觉。
1989年北海码头坍塌死了300多个人,来到2009年,我遇见幸存者,他20年来其实没有停止吃药(长期的心理压力形成长期的忧郁),他现在上了灾难的心里重建课程,他发现解掉了他的困难。我教他的方式不是吃药,而是在害怕的时候深呼吸。
当他脑海里重现惨剧时,他呼吸急促甚至会停止,我要他把呼吸调理,重新用正常的呼吸方式来面对当年的恐惧。
勿在伤口撒盐
问:该如何给予受害者家属正确的协助?
林:你能够做的就是“陪伴”,不能够要求他们讲话。我们可以给他们一杯热水,问他有什么我可以帮你的吗?请不要安慰,也不要告诉他们一切都会好,不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跟家属讲道理,这只会在家属的伤口上撒盐。
例如:昆明恐袭事件发生后,我们对待家属或幸存者(面对真实恐惧者)的方式就是抱着他,让他们好好的度过哀伤处理恐惧。否则,他们就会患上心理创伤症候群,这会延续到以后需要做辅导,治疗恐惧带来的心理创伤。
问: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跟小孩解释?
陈:小孩可能会好奇事件的发生,你可以借用绘本讲故事的方式,跟他说明家人失联的事。
例如,借用人生就像坐火车,我们随时上下车,下车不一定是到终点,可能发生一些事故就走了等故事。我们反而担心,是大人的情绪影响着小孩的心理,一旦大人害怕上飞机,或情绪失控,就会把“飞机危险”、伤心情绪传达给小孩知道,其实,只要父母稳定,孩子也会稳定的。
问:发生危机时,志工扮演的角色?
陈:最重要的是信任,让受害家属可以了解与接纳他的角色。慰问可以是:“吃饱了吗?那你也要记得吃饭。”我们愿意聆听你,可以帮你一起回忆,他需要知道一些美好的东西,而不是让他觉得这个人不在了我的生命就毁了。
回忆让他找到力量!义工也应协助他发现身边有很多爱他的人,让他了解,陌生人也能协助他让生命重新回到轨道上。
问:恐惧是什么?
陈:我们不能跟恐惧对抗,我们必须跟恐惧做朋友。如何与恐惧做朋友很重要。生活里面一定有很多坏事发生,我们不是要把他丢掉,切掉,而是学会知道、认同它的存在,我们可以做防范措施,而不是杯弓蛇影,以免让自己陷入恐慌。
人很重要的是,别把坏事跟自己扯上,生活就是很多交叉点,我们刚好就在点上碰到了(我们该思考事件带给我们什么意义)。
例子:MH370客机失联事件,你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害怕(非理性)。重要的是,这事件是生命中偶然发生的事,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脆弱(我无法掌控),同时看到生命中能够掌控的其实不多,是不是应把握当下,活出自己的人生。人生许多事都是无法控制的,我们可以想想,事件让我学会如何处理生命里的危机。
真实和情绪之别
林:“恐惧分为:真实的恐惧和情绪的恐惧。真实的恐惧是由一些立即的威胁所引发,不论这威胁是什么,我们的神经系统都会适时运作,加以应对。
情绪的恐惧,是我们将过去尚未解决的创伤带到现在的生活情境中,那是我们内在受惊吓“小孩”的恐惧。
受惊吓“小孩”的4大恐惧:
1.压力与期待的恐惧
a)担心空难再度发生。
b)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
c)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又一次失望。
2.被拒绝与被遗弃的恐惧
a)害怕只剩下自己孤伶伶的一个。
b)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难过、很悲痛。
c)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
d)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自己这么不公平。
3.没有空间、被误解或被忽略的恐惧
a)觉得人生好脆弱、人生好无常。
b)别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需要,他们处理的方式,使自己很难受。
4.在身体或精神上受虐待或受侵犯的恐惧
a)担心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
b)担心自己会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c)一直想到空难罹难的人,心理觉得很空虚,无法再想别的事。
总结:
林润松:认知这是一个事实,真相!
“人生是不完美的,不完美是因为有生老病死,因为人会随着时间长大,这个过程肯定会出现需求不能被满足的部分,他不会因为长大之后而自动被填满。需求不被满足就是我们生命的伤害,人也不会完全被满足到所需要。不被满足的需求会造成心理上的缺陷,如果你是一个健康的人,你就会认知这是一个事实,真相!因为不完美我们会趋向完美,但我们必须确保方向正确。
陈淑卿:痛的力量越大,快乐的力量也越大。
“海啸幸存者在在海上漂浮了3天,他身体上曾经受伤,从此以后,每逢下雨天他就会发恶梦梦见自己在海上漂浮,这是他身体与灵魂的记忆。我们要做的事是让他找到生命的意义,而不是看到痛苦。其实,快乐与悲伤是同一面的,只是你怎么把铜板转过来,看到快乐那一面。痛的力量越大,快乐的力量也越大。如果你一直把生命诠释为痛苦,你一定有很多理由来痛苦,你把痛苦放大,就变成井底之蛙,这个痛苦只是一个部分。可是你的脑看不到其他,看不到正面的意义,如此所有灾难与危机都能随时把你打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