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秋仁波切(Phakchok Rinpoche)12岁时就与我国结下因缘。他每次来马的主要动力是教导学生修学佛法和分享佛法予大众。
帕秋仁波切月前来马弘法与主持法会,难得因缘特安排帕秋仁波切来本报总社接受访问。帕秋仁波切身材很高大,像一座巍伟的山,于人感觉很威猛,但他很幽默,也很风趣,仿佛是严厉与慈悲的“混合体”。
原来,帕秋仁波切12岁时就来过马来西亚,当时他跟随师父前来马主持法会。那年代藏传佛教在国内还不那么盛行,有机缘来吉隆坡的金刚上师也不多。现在藏传佛教在国内拥有蛮多信徒,而帕秋仁波切本身也拥有信徒,他几乎每年都来马主持法会,但他表示其最大的目的是来与信徒见面,主要是教导学生修学佛法,和分享佛法于普罗大众。
“我个人特喜欢弘法,我比较专注在弘扬佛法与教导静坐,当然也会配合大众的需求,以法会接引大众学佛。”
目前进入多元的开放时代,各宗教之间倡提对话与对谈。帕秋仁波切也认同宗教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两年前他在国内参与了一场与继程法师的对话,两人谈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异同。去年,他也与佛光山的觉诚法师在绿野中文书展有场对话,各自从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角度来回答信众的提问。
【宗教对话可增加理解】
各宗教之间对话会有具体效果吗?
帕秋仁波切表示许多东西不是一两天就能厘清与解决的,但他认为对话很重要,是一个好的起步,慢慢,彼此就会了解一些。譬如在中国,藏传佛教起步很迟,因此许多中国民众对藏传的教理有些误解,但通过不断的对话,慢慢人们就会多些理解。因此,他强调对话是种健康有益的沟通方式。
对话当中会否引起争议与冲突?
帕秋仁波切笑言,一般上不会,大家会学习异中求同。他分享有回与南传师父对话,对方对弥陀净土不认同,但他会尝试站在藏传的角度与对方分析,因藏传的内容也包含了显教的内涵。
“对话基本是一种互相尊重,有时或许会在一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认为这是好事,不同的火花才会带来思考的冲击!”
帕秋仁波切表示,他不久前在国内参与了一个宗教论坛,当中有其他宗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传教士参与,气氛很好。他喜欢不同宗教的分享。
“我们要学习了解对方,要学习互相尊重,不要将‘他者’当‘异类’。只要彼此有诚意,就能互相尊重与欣赏。”
【东西方信众学佛有差异】
帕秋仁波切近几年常到西方国家弘法,所以英文的掌握越来越流利,尤其与墨西哥很有缘分,经常到墨西哥弘法。
东西方信众在学佛的态度是否有所不同?
帕秋仁波切示东西方信众在学佛各有其优劣点。
“亚洲信众因环境关系,在传统佛教背景长大,一般上对佛法有信心,师父讲什么就会跟随去做,其特点是信根强,慧根弱。西方信众由于在强调思考的背景成长,多会质疑与提问,他们喜欢研究理论,但在信方面就很弱,不易去实践,其特点是慧根强,信根弱。”帕秋仁波切认为两者若能互相调和,那在学佛的路上会更顺畅。
“一般上亚洲信众喜欢法会,而西方人较抗拒法会,但我会向他们解释法会的意义,他们了解后就比较能接受。”
【科学印证佛法论点】
因缘巧合,在访问帕秋仁波切前,观看了一部记录片《当铁乌西飞‧When the Iron Birds Flies》,戏中有帕秋仁波切在墨西哥受访时,分享佛法在西方流传的影像。影片中的帕秋仁波切很自在与开放。
帕秋仁波切表示他并不太适合演戏,但喜欢通过影像分享佛法,因通过影片可传递好讯息于全球的观众。影片谈及佛法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而目前的科学也印证了很多的佛法论点。
帕秋仁波切坦言,他也喜欢看好莱坞的商业片与中国的鬼片。
“以前中国的武打电影里,北传的出家人(少林寺和尚)多是好人,而来自西藏的红衣喇嘛多是是坏人。”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僵化的演绎已渐渐减少。
展现人的善良本性
“我特喜欢一部好莱坞电影《希特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讲述一位原本只对钱有兴趣的德国军官,通过自己的权力(金钱交易)释放一些犹太人,当在救人的过程,慢慢触动了他的人性,自愿去拯救更多的犹太人。”
这部戏很触动他,很深刻难忘,电影展现了人的善良本性。
【创造空间给自己】
现代人面对很多压力,要如何学习平伏心的凌乱?
“佛法谈心的平衡,心不能一直过于起伏。西方科学证实目前的精神病,起因是由于现代人的情绪过于不平衡,压力太大,有过多的冲突与期待,而佛法对情绪处理有很好的帮助。”
帕秋仁波切表示当中的关键是,要创造一些“空间”给自己。有些人过于专注在烦恼与问题上,造成压力很大,一直在纠结里无法放松。
一切由心主导“有些人,你教导他们观呼吸,他们反倒更紧张,不如教他放松,学习给自己多一些空间,然后才慢慢学习静坐。不开心是一种心念、开心也是心念,这一切皆由心去主导。”
他举例,自己的脾气很暴躁,以前很容易发脾气,现已慢慢纠正,懂得保留一些“空间”给自己。
“自己的优点要保留,缺点要去改善,但不要一直批评与专注在缺点,这对身心很不好。有些人每天早上静坐,但静坐后。习性又重来,那没太大意思,不如学习用十至廿分钟来了解自己的问题。”
由于帕秋仁波切常在西方国家,询及出家众应否关心社会运动?
帕秋仁波切表示佛教本来就是关心社会与关心众生。当社会有所改变,你也要去调整自己,去关心影响众生的议题。
“我认为在家居士应关心人权、政治与环保等议题。但出家众要谨慎,可针对一些不利于众生的议题发言,但无需表态支持哪个政治党派,两者要懂得衡量与分配。”
最后,对于〈登彼岸〉读者,帕秋仁波切分享了以下的法语:
心要平静,要慈悲。心很重要,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
【媒体能发挥正面功能】
当前附佛外道盛行,以及假上师充斥市场,信徒要如何分别?
关于假上师的问题,帕秋仁波切建议信众要去调查上师的背景,来自何方?来自哪个传承?是否有传承的证明。至于附佛外道的问题,他深觉佛法的教育很重要,要让信众对佛法有一定的了解,如此他们才能区别附佛外道与正信佛教的差异。
他特别强调媒体在这方面能发挥正面的功能。
“我想媒体的角色很重要,媒体若能多些报道正信宗教,民众对宗教会有多一层的了解。另,媒体若多报道好的与正面的新闻,对民众与社会的良好风气有一定的帮助。”
帕秋仁波切简介
◆生于1981年,被达赖喇嘛认证为达隆噶举主要传承上师之一。
◆现住持尼泊尔数家寺院,管理北美洲、亚洲诸佛法修中心。
◆教学直接明了、生动有趣,且重于实践;不分任何宗教派系,结合了北传、南传和藏传的佛法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