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马来西亚是华文微型小说的创作大国,马华微型小说的创作在东南亚乃至世界华文文学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为马华文学事业做一点事情,对我而言,既是缘份使然,也是情之所系。
上世纪80年代之初,当我开始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时,就与马华文学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中国五四新文学与马华文学本来就是血肉相连、水乳交融、无法分开的。因此,我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就涉及到了许多曾经南下马新、投身过马华文学运动的老作家,例如郁达夫、巴人、杨骚、许杰、胡愈之,等等;也涉及到许多从南洋回国定居的归侨作家,例如丘士珍、张楚琨、萧村、流冰,等等。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后来不由自主并且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马华文学研究的领域。我还清楚记得,1991年5月云里风首次率领马华作协访华团来到上海时的情景。虽然这是我涉足马华文学研究后与马华作家们的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彼此都感到非常亲切自然,其中有好多位还从此缔结了长达20年的深厚友谊。我想,这就是一种缘份吧。
得到马华文友厚爱
在我开始关注马华文学研究时,便得到许多马华文友的厚爱。有的为我宣传推介,有的帮助我联系发表评论文章,特别是时任马华作协主席的云里风,诚邀我与另两位中国作家一起赴马来西亚作文学交流,使我有机会亲炙这块马华作家们生活的土地,近距离地深入了解马华文学的现状和动态,并与许许多多的马华作家建立了友谊。嗣后,云里风又把我研究马华文学的第一本专著《海天集———我看新马华文文学》纳入由他主编的“德麟文丛”出版,这些都愈益加深了我对马华文学的感情。这些年来,如果说我多少还做了一些工作的话,那是与许多文友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诚然,我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但出于对马华文学的热爱之忱,我总是勉力想做些什么,以回报众多文友对我的关爱和期待。目下所编的《马华微型小说选》,便是其中之一。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微型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自古已有,而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更是于今为盛。虽然,在现代社会,长篇巨著仍然不乏创作者,但不容否定,更多的文学写作者在需要宣泄自己内心的感受时,那些短小、便捷的文学样式,往往更容易成为首选。这就是何以在当今东南亚许多国家里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极短篇、闪小说等)、小诗风靡一时而又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不过,比较而言,由于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微型小说所能包容和反映的生活面相对地更为宽阔,而且也容易吸引更为广大的读者群,因此,我在考虑把马华文学作品介绍在中国读者的时候,也首先着眼于如今马华文坛上相当盛行的微型小说。
促进马中文学沟通交流
毫无疑问,马来西亚是华文微型小说的创作大国,马华微型小说的创作在东南亚乃至世界华文文学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马华文坛,从事创作微型小说的人数众多,不但有成绩斐然的小说家,就是本来从事其他文学样式创作的诗人、散文家,也都纷纷涉足微型小说创作的领域;不但文学界的前辈作家宝刀未老、时有所作,更有大批青年作者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出来。这些年轻作者不仅给马华文学创作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且也以新的视角、新的思想,以及新的表现方式,为马华文学的质量提升、影响拓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编这本《马华微型小说选》,就是希望能够反映当代马来西亚华文文坛微型小说创作的大致面貌,使中国的广大读者借以对马华文学乃至马华社会生活的现状和动态有所了解,更进而促进马中华文文学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如果因此能对马华微型小说的创作有所促进,更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希盼美好缘份长久延续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本《马华微型小说选》的编选任务终告完成。工作中得到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其中曾沛、陈政欣两位老友助力甚多,更有多年来对我关爱有加的原马华作协老主席、前辈作家云里风热情为本书作序,还有众多马华作家给予了信任和支持,这些都是对我的莫大的鼓励。我也把它看成是与马华文学之缘的一次延续,相信这种美好的缘份还将长久地延续下去。
这次编选《马华微型小说选》,闻彬女士自始至终参与了工作。她的学术专业原来是外国文学教学和地方志编纂,但几十年与我相濡以沫地一路走来,我所撰写的许多文章,她都是第一位读者和批评者,对于我的支持和帮助自不待言。
现在她更一步参与进来,与我共同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做一些事情,对我而言,无疑是更增添了一股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