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早期的记录却显示这金宝之名来自苏门答腊廖内的金宝摄政统治区,当时来自廖内的移民经常沿着金宝河逆流而上而因此得名。
霹雳金宝开埠于1887年,虽然有人说金宝是取自广东口音,代表财宝。然而马来亚早期的记录却显示这金宝(Kampar)之名来自苏门答腊廖内的金宝摄政统治区(Kampar Regency),当时来自廖内的移民经常沿着金宝河逆流而上而因此得名。这记录就要比广东人移民来此采矿更要早了,可这吉祥的名字却一直都保留在华人社群里,带着飘洋过海来南洋矿工的盼望。
历史上却是锵锵有名
这一个如今安静的小城,或许看来不问世事,在马来西亚历史上却是锵锵有名的。就连金宝最初的聚落也听说是史上有名的Ngah Johor(参与刺杀JWW Birch),在有幸获得死罪赦免后带着随从开发的;1941年尾这里见证了英日对战;不远处的甲板(Papan)还出过一个西碧儿‧卡迪卡素,曾经在日本统治时期为许多无辜人民提供了医药服务,也是一个传奇人物。
金宝坐拥马来西亚的锡矿脉之上,全盛时期处处都是铁船和锡矿水笔四射的地方,也引来了华人社群。
1898年至1900年间,平均每年产锡4万吨,其中3.8吨是在华人的矿场里采出,可见当时操控锡矿的多是华人,也解释了今日在霹雳州华人居民的高密度。
现在留下处处矿湖,倒成了养鱼的渔场。时间转换,锡日不再,都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我家在柔佛,离锡矿很远,听到有人对我说他们家以前对面就是铁船,不禁悠然神往。这对我来言,就代表着马来西亚锡矿场过去的辉煌时光。好多年前,我趁着最后一个金山沟就要关闭前,赶到金宝,多亏当地丘思东先生帮忙,才得以一睹这最后的背影。
工人多为客家人
金山沟原名出处或者和采金有关,后来虽然用作不同的矿物开采,却不再另外命名了。我们走进矿场的时候,看到神手正在挖土,主要是把矿底土挖取堆放在水笔的场地,可是以前当含锡量还高的时候,采锡矿工是直接用强力水笔射向矿山壁,将含锡质的沙土输入一个俗称“猪笼”
的旋转容器(Trammel Screen)把粗大的石块排出。然后把含有锡米的泥浆用沙泵引进金山沟上边去。更早时,这一切都由人工运作,一个金山沟就要用到50几人,多数都是客家华人。
金山沟上有许多横木,一层一层从上到下的,因为锡苗和沙土的重量不等,锡苗沉下底,就被拦了下来。这样开采几天,矿工就会停住水流,手工收集横木处堆积的锡苗,再送去洗锡房进行进一步过的滤和冲洗,其中就包括了震床。在金山沟尾处,更细的锡苗会由琉琅女用琉琅这一种凹形木盘,在流沟中淘洗。绝不放过最后一点精华,有时一下做上六个小时,锡价好时,一杯米就可以卖到100零吉,在当时是一笔很丰厚的收入。
这样庞大的工程,后来渐渐由铁船取代,把一个矿场浓缩成一架机器,当时考上操作铁船的执照是件很光荣的事,可是来到198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锡市崩溃,锡价一下跌了50%,马来西亚锡矿纷纷倒闭,到我们2008年来到金宝的时候,只剩下这两条金山沟还在苟延求生。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的员工,在不久后也被逼遣散。仅存的一艘铁船歪倒在小湖里,就算我们再惊叹于它的精密设计,也不会在嘎嘎响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