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词的《梦田》写道: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啊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歌手空灵的歌声,把梦想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一面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行动以前,梦想有时缥缈得如同烟尘,悬浮空中,大风吹来轻易消散。
年轻人梦想的未来 分享经验和看法
配合“梦想高飞”第17届南洋教育展,联办单位《南洋商报》与《中国报》,6月26日在《南洋商报》八打灵再也总社举办了一场教育圆桌会谈,邀请15位嘉宾畅谈“年轻人梦想的未来”。
梦想是否随年龄改变?有无对错之分?跟现实该如何取舍?家长在孩子追寻梦想的路途中扮演什么角色?长达2个小时半的会谈,与会嘉宾尽情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会谈在励志与欢笑中画下句点。
让梦想从内心出发,跟外在客观因素配合,筑梦才踏实。作家小野曾说:“就算选错,人生也不会毁了。”
梦想随年龄改变
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我的志愿》,很多人的选项不外乎老师、医生、律师……,长大以后,有多少人真的实践了这些小文章的自我预言?随着年龄递进,我们的生活体验不断更新,梦想也很可能因而转变。
蔡欣陶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父亲是中医,3位兄姐也都走上了从医的道路。耳濡目染下,从小学到中学,欣陶在志愿栏填的都是“医生”,但眼看兄姐们课业压力大,缺乏社交生活,他对此愈发抗拒,最终,他弃下外界视之“金光灿灿”
的医学系,选修了细胞及分子生物科学系。
适合与人互动
每个年龄一定有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都会使梦想产生变化。廖咏兴总结自己这段时间的经验,随着年龄递进,他先后考取了双学位,当过教师、记者、主持人、讲师,目前暂停于活动策划人的角色。
温俊明的例子却是例外的,他表示,从小学到中学,自己的梦想都没有多大改变,他的职业走向,始终跟与人互动、交谈脱离不了关系。
对于这些种种,蔡美金老师认为,年轻人只要敢敢去梦,有机会时就抓紧机会去了解,不用担心。“想了,不代表以后一定会做回那一行,出来就业是另一回事,慢慢走下去就可以了。”
勇敢作出决定
人之所以有两只耳朵一张嘴,据说是为了让我们多聆听、少说话,然而同一时间,却有人编出了“耳聋的青蛙”的寓言,说一只青蛙因为听不见旁人的劝阻,所以能够不顾一切勇往直前,最终攀上了别的青蛙上不了的高峰。
在追寻梦想的路上,我们该如何平衡旁人,尤其是至亲的意见,跟自己内心的想法?
虽然与会嘉宾的年龄多数在20岁以下,但他们大多认为,在升学追梦的路上,双亲扮演的是陪伴、提供意见和支持的角色,未来的路要怎么走,决定权最后还是落在自己肩上,因为自己才是要走这一条路的人。
现在就开始
中四时,陈芷萱选择念理科班,但开学一个月后,她就发现文科才是她的兴趣。“那时很挣扎,身边的老师跟同学都鼓励我继续念理科。可是我父亲却跟我说,‘以后这条路是你自己要走的,如果你确定以后要走这条路,为什么不现在就开始呢?’”父亲的话给了她很大鼓励,使她勇敢作出了决定。
近年香港社会矛盾升温,占据不少媒体报道空间,谢晓慷想去港大就读的想法遭双亲反对。“他们认为香港文化低俗、生活压力大、费用高……,有很多不同的理由。他们给了我很多意见,也带我跑了很多教育展。”为了证明自己能够应付,晓慷下了番苦功,除了在高中统考获取佳绩,课外活动也表现优秀,获得大学奖学金,父母最终支持她出国的决定。
不要怕做错选择
蔡美金老师赞赏与会嘉宾都是有目标、能够自我推动的一群,然而从她过去的观察,不少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毫无方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父母也在旁陪着操心。
“以前在我们的时代,没什么选择,就只有那几条路,如果不念书就去嫁人。现在是选择太多,大家不知道该如何做决定。”
我国进行11年国民义务教育,在这11年当中,年轻人所做的最大决定,大概就是中三升中四时选择就读理科还是文商班级。“毕业后一下面临这么多的选择,年轻人会很徬徨,对着各种意见不知该如何是好,一直‘人家说’。”
更了解自己
她鼓励父母,不用害怕孩子做错选择。要是读了发现不合适,不要当作是失败,而是当作更了解自己的过程,“如果一直带着这种失败感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对往后的人生不好。”
她也鼓励那些有主见、已确定方向的年轻人,勇敢地走下去;至于没方向但成绩不错的,也不用太担心,可以等成绩出炉了才决定。“父母最担心的是没方向、成绩也不太理想的孩子。我建议这些孩子的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人格特质,按孩子的人格特质去栽培他。”
梦想跟现实冲突
谁都知道,梦想跟空想最大的差别是,梦想必须放在现实的框架里去实践。但是不是谁都知道现实的框架能展延得多远。创造“哈利波特”的J.K罗琳在哈利未诞生以前,没有固定收入,只能靠领政府的救济金度日,她怎么知道伯乐一定会到来?要是伯乐一直都不出现呢?
因此,当梦想跟现实有冲突的时候,与会者们倾向于认同较万无一失的做法———如果梦想不能立即达成,先选择向现实低头。低头不代表把梦想抛弃,而是莫忘初衷,累积筹码,伺机而动。
不要太快下结论
当然人生不可能只有一条路。可不可能,我们选择了现实以后,发现那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因而继续走下去?“改变不代表失败,”
温俊明说道。
负责进行面试工作的廖咏兴建议,年轻人在新领域工作时,至少给自己1至2年的时间尝试,不要太快下结论,允许自己有弹性,梦想的出路会更广。
行动带来力量
翁锭如局绅指出,有些年轻人在追寻梦想、累积财富的过程中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比如爱好豪华名车,但能力不及,因此欠下巨款,致使破产。
“我们曾经付了很多学费去上成功学的课程,结果老师跟我们说,成功最快速的方法是,按部就班。赚快钱是不稳定的,比如金字塔型的投资,那是违法的,但是很多人基于贪念、无知,还是上当。虽然报纸一而再再而三报道,事情还是一直发生,只是每次换不同的主角罢了。有些人可能就是要跌倒过才能明白。”
因此,他强调,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只有个人态度才是追寻梦想的关键。世间最遥远的距离是从想法到行动之间,“知道”
只是知识,行动才能带来力量。
嘉宾简介
1.刘亮煜,即将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修习应用物理。
2.叶可霓,即将前往南洋理工大学修习生物科学系。
3.彭宏彬,即将前往南洋理工大学修习土木工程系。
4.郑彦儒,就读玻璃市大学聚合物工程系。
5.蔡欣陶,就读博特拉大学细胞及分子生物科学系。
6.廖咏兴,大传和中文系双学士,现任美国国际防腐蚀工程协会的东亚及太平洋区域管理。
7.蔡美金老师,拥22年辅导谘商经验,加影育华中学辅导主任。
8.张燕萍,圆桌会谈主持人,《南洋商报》高级记者。
9.准拿督翁锭如局绅,拥有近20年的公益讲师经验,马来西亚青团运会务顾问。
10.温俊明,大众传播硕士,现任大专助教。
11.陈芷萱,就读精英大学法律系。
12.谢晓慷,即将前往香港大学修习会计与金融系。
13.郑豪好,吉隆坡中华独中高三学生。
14.洪仕铭,吉隆坡中华独中高三学生。
15.黄思怡,就读国立大学法律系。
16.张智权,就读国立大学精算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