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游目四顾:上海的巴洛建筑

$
0
0
上海,今天是中国繁荣的象征。 令人喜欢到迷醉境界的,不是新建的摩天楼,是租界时代美欧人留下的那许多巴洛式(Baroque)精致建筑物。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诞生的巴洛式建筑,以法巴黎为起点,不过,20世纪初至1930年代,欧洲、美国、日本经营下的上海,竟然沿上海外滩一带最贵价商业用地,建起了成群纯欧洲风味的巴洛式雄伟建筑物。 当年,因为租界的存在,助中国走上了现代化新生之路。民主思潮,西洋文明生活、都市、居住、金融、运输、百货到音乐影艺,都从租界流入中国。这些文明的传播,因为政治之手的干扰,已经从历史中删去或淡淡的带过,就快在人们的记忆中全部消失,只有排列在上海滩前的巴洛建筑物,虽然换了使用者,不过,一眼望去,谁也承认那才是上海高雅珍贵的条件。 美国味最重 英国最早开发外滩,一百年前,已经将外滩打造成东方跟日本的东京共列为金融商贸的中心,当中以银行最多。早期的汇丰银行、英国渣打银行、法国东方汇利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及台湾银行,一列的以巴洛式建筑排在外滩一带。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6年结束,英国在战争中消耗掉财力国力,对上海的经营比较没那么大力量了,美国的国力取代了英国,成为经营上海的主力。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打之前的20年间,外滩,巴洛式建筑仍然是欧洲风情,不过,由金融商业到生活文化,全都充满美国味,其中电影文化,根本是东方好莱坞,连上海黑帮也学足美国黑手党的手法,上海于是由欧化成为美国化。 那个喜欢上毛泽东的美国记者作家史诺,1926年初到上海,他笔下的上海,是个奇妙的世界,有孟加里人警察,开奥士丁汽车的英国人,俄国妓女、日本文化人、美国水兵及随地吐痰又用叫喊来交谈的当地人。 幸好忘了破坏 到上海的旅客,最动心的上海特景,是沿着吴淞江向黄浦江沿外滩走,一直沿中山东一路走到接近中山东二路的地方,大约两公里的路程,右手边一路都是一栋接一栋租界时代由外国人花了金钱、心血、学问建造而保存下来的古雅壮丽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巴洛式建筑。 幸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以破坏为英勇表现的红卫兵,对付知识人却分不出时间去毁坏这些资本主义的“残留品”。 上海,有那么丰富的高雅建筑,才显得有气质有文化根深。 仔细的走一趟上海这群美艺建筑物,你欣赏到当年闻名天下的巴马与坦那、格兰与莫理斯及日本建筑家下田菊太郎他们的精髓作品。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