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登彼岸:还至本处 不得不慢

$
0
0
蔡明亮日前回国在吉隆坡主讲了一场电影分享会,虽说是电影分享会,但谈的多是其生命与心灵的成长过程,倒像一场心灵讲座,当中碰及很多佛法的感受。现特整理当晚讲座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我最近看了一本关于《金刚经》的书,太年青或许会读不懂,但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对宗教产生兴趣。佛教的经典一开头必是“如是我闻”(我是如此听佛陀说的),表示经的内容是佛陀的弟子阿难亲自听闻佛说。《金刚经》里的佛陀一点都不神话,很普通。这里告诉我们得道后的佛陀,依旧很平凡老实,与一般人一样,吃饭、睡觉、休息与修行。 只做自己想做该做之事 所以《金刚经》描述那个早上,佛陀打坐后,就离开道场到外乞食(化缘)。化缘后回到道场,就坐回原来的地方,与千多名僧信安静坐在一起吃饭。经典上用“还至本处”,这当中表示佛陀出去只做一件事:化缘。我当时看到很感动,因那时我要去香港的书展推荐新书,当中免不了会有很多活动要参与:饭局、访问与上电视,当中有一个宴会,一直犹豫要不要去。当我读到这一段时,就马上做了一个决定:不参加。 让到香港书展只是单纯推荐新书,不做别的,只做自己想做与该做的事。 我们的生活想要的很多,要赚钱,拍电影也一样,不能赔钱。我不是说赚钱不重要,但排第二,第一是要把作品拍好。当然不是一定要拍很多人看,赚大钱卖座的就是好电影,好与坏是见仁见智的。我很清楚自己对作品的判断能力,我是一个不卖座的导演,只用一个演员作男主角的导演,拍出来的作品内容也不那么快乐,但廿多年过去,我还能继续拍我的电影。 响往回到本处 其实,今天也有点像还至本处(我回到自己的故乡)。我当然不是佛陀,离他太远了,但我响往那个境界,很想回到本处。有记者问身分认同的问题,我觉得一点也不重要。我在那里拍电影都一样,只要在地球拍,想看的人就会看到我的电影。 我出身在60年代的古晋,那是一个不太匆忙不急迫的年代。那时看电影像进庙一样,千多人挤在一起看戏,看电影就是看电影,很单纯,不像现在是去购物,无聊才随便看电影。 我童年就离开家与外公外婆住,很感谢那段自由自在的成长岁月,看了很多戏。后来,父母带我回家,那是我第一次尝到分别的滋味。我非常想念外公,在我睡觉的床上,贴上外公的照片,并画了一座山,想像有一天能与外公自由自在住在山里,过一个不受外界束缚的生活。六年级时,同学排斥我,不理睬我。我去图书馆看书。看电影的小孩会幻想,不会寂寞。 觉得人生是被安排 后来去台湾念书,一位老师告诉我人生苦短,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于是在大学志愿填上戏剧系。我很感谢那段成长的岁月,造就我韧性,不受拘束的性格。我总觉得我的人生是被安排的,包括电影创作。我像一片无根的落叶掉在水里,水每次都带我到好的地方,会遇见好人,碰上好机会。老天爷不时给我礼物,让我拍了一部又一部的电影,拍电影的资金不知怎样总会出现。这些好因缘,促使我要好好珍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玄奘 我记得有回受访,主持人问有什么愿望?我说没有,但主持人说一定要讲,我就说想拍玄奘。玄奘是西游记里的唐三藏,伟大的经典翻译大师,从西安走路到印度,他是用两条腿整个生命去“找”印度。我每次读到玄奘都很感动与震惊,有时读到会哭。他用生命走进沙漠面对庞大无比的寂寞。那时唐朝不许出境,他冒生命危险而去。他是个很特别特殊的人,他也好像被派来要完成使命———去取经。 书中描绘玄奘经过一个沙漠,迷路,无水,他虽几次想要折返,但他选择宁可死在西方也不回头,他把生命交给佛法。后来,佛菩萨加持,他的马带他找到水源。我读到这段很感动,看到当人生有困境,如何克服。玄奘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者,在当今年代很缺少这样的人。 拍属于自己的玄奘 当我发出念头想拍玄奘,因缘就来了。隔了两年,台湾国家剧院找我做剧场,做独角戏的舞台剧,我贪心要了三场独角戏,其中一场由李康生演出,那就是与玄奘有关。当然我拍的不是一般人想像中历史中的玄奘,大家可以期待自己的玄奘,因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玄奘,但对于创作的人而言,我要拍属于自己的玄奘。 整个舞台剧,我要李康生从这里走到另一端(很短的距离),要用走的,不能太容易,要有时间的长度,因为记忆也是要有长度。结果在排练时,李再生用了17分钟来走,没有停过,这令我非常震动,仿佛等了20年就等这一刻。到真正演出时,李康生每一场都走了25分钟。那时我们收到不少回应,当中有许多肯定的声音。 我总觉得剧场是神圣的,它不应做与电视或电影一样的东西,观众只是开心的来,回去后就记不起了。剧场里能看到每一个生命的美,若能如此,谁还会在现实中伤害他人。只是剧场的功能是“朝生暮死”,演完就没了。于是我想用短片记载下来,让更多人观赏。结果不久后来了通电话,一个在中国的台湾商人要拍一个手机广告,找我拍。结果我决定拍李康生走路,像玄奘一样的走,广告里面没有手机的样子,我连手机的牌子是什么都记不起。但你会明白永远有一些人会知道你的好与重要,所以不要小看自己。 我用短片拍李康生走路,拍玄奘取经的精神,用很慢很慢的速度。我选择李康生穿红色的衣服,主要是抢眼,但有人在网上非议,说玄奘不穿红衣,我回应,主是“我的玄奘”。我会用10年拍李康生在全世界走路的样子。结果因缘不可思议,两年内我竟然拍了6部,其中一部还能返回家乡古晋拍。但我选择不要在戏院播映,想在美术馆播,让小朋友也可看到。不同的地方看电影会有不同的感受。 从哪咤到玄奘 我的第一部长片为《青少年哪咤》,哪咤的意义是叛逆,那是一种最原型、原始,青春期发自内心莫名的躁动。他是所有中国神中最大逆不道的,甚至将肉切割还给父母。我们年轻时或许曾是哪咤,但长大后却变成托塔天王李靖,但哪咤却一直叛逆到底。 怎么会从哪咤走到玄奘?从对传统霸权的叛逆到寻找内心真实的世界,而李康生也从哪咤走到玄奘。 两年前两个外国重要艺术节找我执导舞台剧。我选择玄奘。我在想,玄奘的精神在哪里? 主要是走路,不顾一切,不惜生命往西而去,一心一念只是要往西取经。李康生每次拍走路也很辛苦,他也是一心一意的走路。 李康生是了不起的演员,他演短片《无色》最后的镜头的几分钟,我要他眼睛也不能眨,最后喊卡的时候,他的眼泪自然掉下来。他也好像是被派下来演我的戏,受尽苦难。 李康生到法国演玄奘时小中风,但他坚持演出。当我们身体好时,我们总想控制我们的身体,但李康生的身体已失控,我要他顺着身体的情况演出,当他不去控制身体时,反而演得更好更完美。 现代人慢不了 今天讲座的主题是“不得不慢”。慢是好的,但现代人慢不了。吃饭看手机,走路也看手机,很忙,忙得什么也看不到,没有窗外,什么都没有只是手机。老实说,慢镜头有什么好说与分享,就好像同志议题有什么好谈,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人有分别心,才会去议论。我期待有一天当这些都不成话题时,那就是真正的公正与公平。 两年前看黑泽明的电影《梦》才恍然大悟,但30岁前看时很不喜欢,觉得有点老气横秋。 现在看很有味道,感动,原来它一直在那里等我,等时机成熟,等你发掘。因此不要怕老,生命也是一样。每一寸、每一分、每一秒,活在当下都会很美。 看佛经会有领悟 我推崇佛经的《心经》、《金刚经》,其实任何一部佛经都很美,很有意义。我不是鼓励大家要变成佛教徒,要出家,只是看佛经的过程当中会有领悟。 人到了某个阶段,慢慢会懂得生命是什么? 会了解人生,会比较清楚。放下,要先放大自己的心。心就如你在观赏鸟,你将鸟放在笼里,你的心就如鸟笼般大。若把鸟放在动物园,你的心如动物园大,但把鸟放回林中,你的心就像林子般辽阔。 放大你的心,心一打开,什么都可以。你是什么都可以,别人是什么也可以,不像以前,自己是什么可以,但别人是什么都不可以。 生命苦短,要放心与放下。 观众提问 蔡导,若往后的日子,李康生先走,你还会继续电影创作吗? 或许不会再拍电影,因现在创作对我不很重要。不论谁先去,还是要活下去,生活还是要过。 我的电影创作或许对李康生有意义,将来他会变成电影界的重要人物。 像我们读佛经,为了什么?为安心、求财、保佑?不是,而是想透过佛经认清存在的意义。李康生的脸不是很漂亮,他会变胖、变老、变憔悴,但我还是觉得美丽,因那是生命细微的变化。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实相,它会令我更珍惜活着的时间。 像我有两位相爱多年的女同志好朋友,其中一位先去世了,另一位很难过。现实是残酷的,但如《心经》所讲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情感还是存在的。谁先走,留下的人虽会不舍,但人生还是美丽的,天堂在人间,在心里。人总要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回到原来的地方,幸福就在那里,但这些要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才懂。 请谈“人生是苦”的概念。 “人生是苦”是真的。所以佛陀并不是要解决人生的问题,而是叫人如何脱离烦恼。每个人要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快乐会过去,苦也会过去。 我的领悟是,人若自在一点就不那么苦,就会快乐一点。我是很害怕所爱的人会死去,但我会学习面对。刚开始观众看不懂我的电影,我会骂他们笨,会埋怨,但现在不会了,明白这是现实。大家做回自己就好。接受现实,面对现实,人生就不会那么苦。 后记 记忆中这应是我第四次听蔡明亮的讲座,但这回感觉很不一样。感觉蔡明亮不再为别人不懂得欣赏他的影片而耿耿于怀,他豁达开朗了。他做回自己,也允许别人做回自己。 当晚不像是电影分享会,反像生命阅历的分享。怪不得同来的佛友,听后一脸法喜,说像一场精彩的佛法分享。 当晚出席多为年青人,甚至有一家大小,但很惊讶全场很安静,没有手机响声。原来真诚的生命分享,可叩动不同年龄的观众群。 现代人的步伐很急速,因此蔡明亮叮咛要慢行,才能”还至本处“(回到心灵归处或生命实相)。看起来要“还至本处”,真的“不得不慢”。 至于“行至水穷处”的“行”,或许也是“慢行”,故才能“坐看云起”,否则“快行”,看不到云和水,看到的只是人间的“烦恼恩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