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扰攘,联邦直辖区部展延取缔流浪汉和乞丐行动,并在月杪公布“流动厨房活动指南”。指南内容是否又将引起争议或是诸多限制,换汤不换药,暂且表过不谈。
“计划”和“行动”总是两回事,把重点放回实际层面,看看其他国家和城市,长期以来如何处理数量庞大的流浪汉和乞丐。
★美国
美国的流浪汉数目惊人,政府处理流浪汉的方式也堪称全球之最,其中一项大工程是在300个城市进行、旨在帮助流浪汉的“十年计划”。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2008年的联邦财政预算案中,拨出44亿美元作为推行此计划的费用,包括兴建4万多间住所,大部分是一间卧室的公寓房,里头还附有基本设备如洗衣机、烤箱、洗碗机等等。
为了减少流浪汉问题,美国政府设有专门协助贫穷人士的社会福利制度,比如房屋津贴、免费医疗服务、豁免个人所得税等等。专门处理流浪汉问题的服务局所获拨款,比起交通局、公园局、图书馆、文化局等部门的年度预算,有过之而无不及。
流浪汉最多的纽约市,长期失业或不愿工作的流浪汉超过3万人,除了政府每月所给的600美元福利金,一些私人慈善机构也会每天提供无业游民汉堡等食品。在“游民联盟”(Coalition for the Homeless)的“紧急食物”项目下,该组织10多年来每晚都派出一辆厢型车,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提供食物,包括水果、牛奶、面包和汤等食物。
★澳洲
澳洲是世上最早实行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之一。澳洲每晚有大约10万5000人无家可归,其中约1万6000人在街头露宿。澳洲前总理陆克文于2008年发表一份流浪者白皮书《回家路》,建议大幅改善无家可归者的福利照顾,计划在2020年减少一半的流浪汉人数,并安排宿位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陆克文也承诺分4年拨款12亿澳元,建新房及增加协助流浪汉的服务。
★英国
英国在各个城市实行“流浪汉登记制”,除了预先说明此制度旨在协助,也给予流浪汉接受或拒绝的权利,登记之后也能自由离开。政府主要提供两项帮助———每天供应一顿早餐,只有牛奶、咖啡和面包;以及每个星期到浴室洗澡和洗衣服。
★欧洲
今年2月,欧洲议会成员以绝大多数票议决,要求欧盟理事会“尽快研究新的政策,及早解决欧洲日益严重的流浪汉问题”,而欧洲各国大量空置的房屋被视为落实新政策的突破口。
空屋最多的西班牙,某些城市已开始着手推行这项措施;法国早在1945年就立法赋权公共管理单位征用无人居住的空屋,让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暂住,最长居住期限为7年!
1998年法国政府再立新法,允许市议会在“必要时候”征用空置18个月以上的空屋,重做福利收容所。
★日本
日本社会保障规定,失业完全无收入者,每月可领一定数额的失业补助金;丧失劳动能力及无人赡养的老人,除了每月可领取补助,房租减收、用水和看病免费,市内交通费全免或减半,若有未成年子女,还可另增补助金。
2009年经济不景时期,日本失业人数攀升,东京和爱知县等10个地方政府甚至租用民间公寓、职工宿舍和旅馆等空间,安顿露宿街头的失业者。
★香港
香港政府每月为露宿者提供约2000港币的援助金,以维持基本生活。香港还有一支“流浪汉足球队”,通过参加比赛找回尊严和社会价值,重新回归正常生活,也带动人们思考如何对待流浪汉这个群体。
软硬兼施
如何管理城市的流浪汉,如何解决乞讨问题,政府和社会人士都责无旁贷,然而,一个国家的福利结构和管理机制,却是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只有公平和谐的施政和福利机制,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才不会有流浪汉和乞丐,“眼不见为净”是最下策。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尝试各种方法,应对流浪汉问题,我国也不是唯一采用强硬手法取缔、驱赶、清除流浪汉和乞丐的国家。从各项措施到社会学家所做的研究,得出大同小异的结论———不能强硬驱赶,却也不能依赖救助,软硬兼施才能恰到好处,对立与冲突是最拙劣的方式。
认真态度 坚决意愿
不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城市,流浪汉都被视为影响城市形象。不过,各国政府应对流浪汉的问题却“各有奇招”,可谓费尽心思。我国社会只要有足够的人权意识,政府有认真的态度和坚决的意愿,可以参考和采用的例子,信手拈来,比比皆是。
尽管手法各有不同,但各国在处理流浪汉问题上,都有“软硬兼施”的共同点,并且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基础———事先做好政府的本分,提供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并且依据不同的社会问题,拟定相关政策管治吸毒、失业、贫穷、房产和物价等涵盖方方面面的问题。
提高生存条件能力
比起亚洲大部分国家“逼流浪汉无处可去”或“从视线中清除”的手段,欧美和日韩等国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以“让流浪汉有个落脚之处”为最基本原则,在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手法,伸缩性处理流浪汉问题,既非限制,亦非消灭,而是提高流浪汉的生存条件和能力。
流浪乞讨也是一种生存权和求生方式,政府不能只想着如何“方便”管理流浪汉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只要还没有足以保障城市贫穷群体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福利制度,就别奢谈禁止、取缔、扫荡甚至达到“零流浪汉”或“零乞丐”的理想目标。
先救急,后救援
“免费膳食”是流浪汉问题备受争议的援助行动,也成为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反对理由。
欧盟成员国之一的丹麦,早前为了整治街头乞讨及流浪汉露宿的问题发下类似禁令,并且列明“若乞丐和流浪汉是欧盟成员,将被警告或罚款,非欧盟成员将被驱逐出境”的条件。不过这项决定已引起国内多个市政府和民间反对。
香积厨项目总监谢国良受访时解释,派饭其实只是一个接触流浪汉的管道,先给予最紧急和基本的帮助,从而了解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提供实际的帮助,让他们“适得其所”或重新回归社会。
长期受歧视戒心重
他指出,流浪汉因过去的遭遇,以及后来长期受到歧视、压迫和挫败,以致和主流社会隔离,继而产生强烈的反社会人格,戒心很重,很难直接接触他们。
他说,派饭是一种“先救急,后救援”的做法,也是婉转的接触方式,再用时间、耐心和爱心,慢慢的让他们打开心扉,透露自己的事和问题。
“这个群体很复杂,当中有离家的失智老人、深受心灵创伤而自我放弃、因有前科而受到歧视、身患顽疾或精神病、失业潦倒……”
着重关怀 而非强硬
他认为,在流浪汉问题上,应着重“关怀”的工作,而非强硬手法,非政府组织长期接触流浪汉和进行相关的援助活动,算是“经验丰富”,若有官方合作,必能事半功倍。
其他非政府组织也就此事明确强调,不论流浪汉或乞丐都是人,因此在处理相关问题,唯一不能跨越的底线和原则是,必须给予他们生而为人的权利和尊重。
非政府组织也多次表明,政府方面可通过社区对话会,以及和民间组织合作,深入了解流浪汉的需求和心声,对症下药,而非毫无目的、强硬地对付这些因贫穷而弱势的群体。
吉隆坡流动厨房组织代表希山慕丁、阿里阿当和曼迪星异口同声“欢迎部长和官员亲自前来参与社区活动,接触他们(流浪汉),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声”。
手记
一时间,街头流浪者成为前所未有的关注焦点,长期默默贡献的非政府组织也不约而同曝光,并且引起首相关注。事件发展至今,原本强烈反弹的气氛稍微缓和,各相关政府部门也相继提出不同的安顿计划。
整个事件究竟会否圆满解决,或是一贯的不了了之,抑或引起更多的风波和争议?短期内难有定案,受影响的无家可归者和关心此事的团体或个人,目前只能静观其变,随机应变。
总要有一些事突如其来,才会刺激社会探讨和思考。此次事件就凸显了社会长期原来所忽略的城市贫穷问题,继而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人道意识和价值观———究竟是宽容或苛刻?是否真正愿意给予每个人生存权并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
扪心自问,一个不愿面对,抗拒甚至唾弃嫌恶贫穷群体的社会,或许真正不愿面对的是藏在道貌岸然之下的道德缺陷。人心都有弱点,却都害怕撕开那晦暗的那一面。
一座看不见流浪汉的城市,未必是繁荣美好的城市,反而是缺少人情味、漠视个人尊严、没有温馨的麻木空间。繁华不是用绚丽灯光装饰的纸醉金迷,真正有人有生命的城市,不是用冷漠和惶恐堆砌的城堡,更不是囚禁慈悲善心的监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