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文墨飘香:我们的足迹点评

$
0
0
马来西亚华文报人协会,是一个退休新闻从业员的组织,经费不多,但到今天,它已经出版了3本同人的合集,我认为很了不起。这本《我们的足迹———雪隆报人、作家文集》,厚厚的400多页,份量很够,而书的出版费用,是由雪州政府拨出。据我所知,报人协会副主席陈泽坡是本书的推手,在他力推之下,邓章钦这个大齿轮马上转动,促成了这桩报界美事。这点大家都要肯定。 生花妙笔 新闻从业员,不管是记者、编辑、校对,他们的工作都是多姿多采的。再加上作家们的生花妙笔,这就保证了本书的可读性。同时本书的作者,以40年代出生为主,马来西亚的国事家事,他们都亲身经历,所以写得很真。事实上,我只须用短短一分钟就可以点评完毕,那就是请大家去读完这本书。但这样做有负主编柯金德邀我点评的雅意。总得拿10分钟来吹吹水吧,所以我花了比10分钟长不知多少倍的时间,去读这本书。 诚如大家所预期的,《我们的足迹》真是一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文集。里面有新闻工作者的采访经历、有平面媒体创办人的开拓精神、有人物勾勒、有事物描写、有个人奋斗史,等等,不一而足。这本好书,可当历史读,也可从中了解国家、社会特别是华社的发展,而其实它不仅是一部别具一格的报道文学,也可以当作美妙的散文来欣赏。 追新闻要拿命去搏 潘仕洪,华文报界一流的意外组记者,他写的两段采访经历,予人有“出生入死”的感觉。 追新闻要拿命去搏,这种工作不做也罢。黄迪,《光华日报》早期派驻都门的记者,报馆支援不够,什么都要自己动手,叫做“一脚踢”,个中辛酸苦乐,实不足为外人道也。其实,这是当年各家地方报的普遍现象。 我的《南洋商报》编辑部同事郭金雷,当年辞掉编职到中国职场打拼,她写的那篇大作〈我的香港大老板〉,生动真实,可见到处杨梅一样花。老作家杰伦,评论我的老同事孟沙的散文集《自在人生》,对他既有鼓励,也有期许。孟沙还在养病中,祝他早日康复。柯金德、郑昭贤,一个介绍毛里求斯华文报的概况,一个谈老挝华人面对的挑战,读了可了解马来西亚以外的华人群体,是如何挣扎求发展。另外,潘友来纪念他早逝令弟的文章,也文情并茂。 大力推动文化建设 记得早些时候在一个饭局,曾向邓章钦建议,雪州应该大力推动文化建设,新政府有新气象,敢敢去做一些别州没做的项目。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权力,但有永恒的文化。台湾的马英九,做市长时请龙应台做文化局长,做总统时请龙应台做文化部长,他们重视文化建设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镜。这里我要提一篇老同事潘兴才有关“中华精神文化”的文章。这篇题为〈华人不懂华文才丢脸〉的大作,提及新加坡共和国开国元老李炯才批评李光耀的话,他说:“李光耀对新加坡的建设和经济贡献良多,但在文化建设上却不算成功,关掉南洋大学更是大错误。” 文化建设做得不够,或做了没有什么成绩,这不是大错;假如不但做得不够,还破坏原来存在的文化,那历史自有定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