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天傍晚自好市多(Costco)买了盒装叻沙回来,这种包装为我过去所未见。我因为好奇,自告奋勇要帮他加热煮过。包装分两部分,装在塑胶盒里的是咖哩汤和米粉。盒装叻沙采米粉而不用面条,可能因为面条容易吸汤而膨胀。咖哩汤里有切丝洋葱与油豆腐。盒盖上装有配料,分量还不少,主要有去骨白煮鸡肉、炸过的鱼丸、九层塔、切片辣椒及柠檬。我把咖哩汤和米粉倒进小锅里,以慢火加热。稍热后倒入鸡肉、鱼丸与辣椒。待到汤滚,关火前,加入九层塔。关火后,咖哩汤呈红辣颜色,十分诱人,一看就胃口大开。我最怕看到黄黄白白的咖哩汤,一片萎靡不振,令人倒胃。
另一个形式离散
这一锅咖哩叻沙刚好足够盛满两碗,因此属两人份。我看到塑胶盒上标明售价新台币259元,合约马币26令吉,以台北的物价,不能算贵。我试了试汤头,椰浆味足,辣劲刚好,还有些香味,颇为道地,就超级市场的产品而言,已属难得。我万万想不到马新的咖哩面能够以速食面之外的包装在台北的超级市场出现,看来应该是有市场的需求。这也是马新叻沙另一个形式的离散。台湾人的口味多元而兼容并蓄,马新的餐饮业者在这里开发仍然不足,规模不如泰国菜、越南菜与韩国菜,遑论日本料理,实在非常可惜。此外,这个盒装叻沙标示为新加坡叻沙,久而久之台湾人大概会视叻沙为新加坡食物,而不知马来西亚也有叻沙。
食物的离散
以新马的食物而言,叻沙的离散可能最广。
光在台湾,台北、新竹、高雄等地都可吃到叻沙,尽管用材不同,口味有异。我在伦敦和牛津也都吃过叻沙,有的不错,有的差强人意。甚至在柏林,我在一家复合式的连锁亚洲餐厅也尝过叻沙;不过柏林的叻沙与马新的叻沙差异不小,因为咖哩的味道颇为酸甜,比较接近泰、缅的口味,吃起来感觉很不一样。
食物的离散跟人一样,换了时空,面对新的餐饮环境,食材与做法都难免会因地制宜,重新调整,有时候就造成了我们在做后殖民文化研究时所说的“既是又不完全是”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