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读书人:动物狂欢节

$
0
0
在3本跟动物有关的书书里,动物也从《丛林之书》的大自然生存环境(《白海豹‧The White Seal》因不断遭虐杀而处境堪虞),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里动物园迁移不成反遭没顶,最后又回到《猿猴志》里的动物园安身立命。 西方国家的儿童相信大多自小都阅读过吉卜林的动物故事集《丛林之书》。成年读者只要能撇开吉卜林多年来几乎是文学世界里“最方便”拿来引用的殖民主义符号这一事实,《丛林之书》会是不可多得的好书(所以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提到读一本书前先不要去碰触有关它们的导读,评论,应该也包括作者的身份,免得先入为主)。《丛林之书》部分说教成分的内容,被童军创始人贝登堡经得吉卜林同意后纳入了童军的训练,沿用至今(今天的部分童军仍有“小狼”的称谓)。这些有可能成为西方小孩自小接触吉卜林和他的《丛林之书》的另一个原因。 吉卜林于1865年在印度孟买出生,父亲曾是教师,艺术学院的校长和博物馆馆长,6岁时到英国求学,后来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在印度度过,可以说对印度和当时的殖民时期的社会状态非常了解,后期作品就有炫技但流于表面,描绘印度风土民情的《基姆》(西西在《猿猴志》里曾评“吉卜林在印度成长,可并没有尝试进入印度人的视角”)。 俱乐部作家 奈波尔(V.S.Naipaul)亦在《幽暗国度(An Area of Darkness)》里叙及:我说吉卜林是一位俱乐部作家,当然是使用一个具有特别含义的名词。俱乐部是“盎格鲁———印度”的一个象征……然而,这也正是他特有的弱点,因为他只使用俱乐部的价值观……这样做只会让他自己和俱乐部的真面目,暴露在读者面前。他那独特的坦诚、他身为“盎格鲁———印度”文学编年史家的价值,就展现在这些作品里。我们对吉卜林的回应,只能在这样的个人层次上。他太诚实,太热心;他太单纯、太有才华(李永平译,三联书局)。 谢谢奈波尔,我们几乎可以心无旁骛的进到《丛林之书》精彩的叙事里头了。《丛林之书》即包含“第一书”和“第二书”两部分。而“第一书”里最有名的就是被狼群一手带大的“弃儿”蒙克利(Mongli)的故事,他经豹和熊的调教,掌握了森林法则和语言,成为名符其实的森林“地头”。第二部分的5个故事则是关于蒙克利的“后日谭”。故市面上多以第一书里关于蒙克利的三个冒险故事,另有猫鼬,大象和白海豹的故事进行浓缩成耐读的儿童读物。 关心的是动物园 加拿大籍的杨马泰写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共分三部分,故事就从印度一家经营动物园的家庭开始,印度的动物园———吉卜林和他的《丛林之书》?故事描绘印度殖民政权交替,男主角Pi一家在面临时势动荡,决定将动物园迁往加拿大(动物园一开始也因政权而生)。怎么迁?一只只动物装进笼子,由轮船运送,但在启航不久就发生暴风雨,轮船沉没,Pi的家人以及大部分的人都淹死了。幸存的Pi醒来发现自己跟一条鬣狗、一头腿受伤的斑马、一只猩猩以及一头被命名理察帕克的孟加拉虎同一救生艇上。 后来前3种动物逐渐成了食物链的一环,剩下的孟加拉虎就和“弃儿” Pi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赖的在太平洋上漂流了227天,最后在墨西哥上岸,孟加拉虎瞬间回返大自然,Pi则要继续待到本故事第三部分的完成。故事的第三部分是对之前故事的置疑和选择,同时让读者反思。 殖民主义之幻 Pi和孟加拉虎长达两百多天的海上漂流,Pi从一开始对孟加拉虎的惧怕,到划清界限,制定条约,共存,互惠。但老虎是不容易被驯服的,它毕竟是动物,它仍旧保持某种孤立的天性,它永远不会跟Pi结成可歌可泣的人兽情。一直到它再度来到自己所属的自然界后就会头也不回的离去。这真是吉卜林以及他那套殖民主义之幻了。也许同时是读者之幻,杨马泰根本从没在意过吉卜林,印度只是偶然,他关心的是动物园。 动物园成收容所 西西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电影版上映前曾撰写“少年的奇幻漂流”介绍原著,文中提及“我本来非常反对动物园,尤其讨厌马戏班之类。”“但逐渐,动物园的作用起了变化。原始森林遭受破坏,动物丧失家园,也缺乏食物,不少濒临灭绝。动物园成为许多被赶绝的动物最后的收容所。”据西西描述动物在管理良好的动物园里生活愉快,这可是她亲临各地的动物园后观察所得。杨马泰在写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书前,曾花了6个月的时间造访了印度南部的所有动物园,所以在书的第一部分写下了关于动物园非常独特的观点。例如参观动物园的时间最好是日出和日落。例如人们一般认为野生是动物最好的生存方式,但它包含被攻击的危机和食物危机,动物园就相对安全得多了,甚至有动物因此放弃逃离动物园的机会。(见第四章)谈论动物的事,最后我们都来到了动物园了。 笔至这里不禁令人想起法国作曲家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谐趣横生的《动物狂欢节》(Carnival of the Animals)。其中的第十二乐章“化石”一曲夹在十四个曲目如“前奏与狮王进行曲”、“母鸡与公鸡”、“骡子”、“乌龟”、“大象”、“袋鼠”、“杜鹃”、“天鹅” 里来看,就像动物园在自然生存环境遭严重人为破坏后成为动物的最佳归属这一点来看,真是最大的讽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