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观心看景:人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总部

$
0
0
巴刹(Pasar)来自波斯文里的bazar,最早的记录是4世纪初,安身于回教国家里,总是坐落在贸易路线上,让东西来往的商人在这里交换或买卖货品,也因此成了平民百姓最热衷的社交活动中心,回教堂和许多提供饮料的咖啡馆都在巴刹的周围发展着,巴刹就是我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总部。 今天百货市场的先祖 这样的文化或者随着来大马安居乐业的阿拉伯商人一样飘洋过海来到这片土地,可却没有那么发扬光大,其中原因不详。在马来西亚,巴刹的定义十分广,大凡是买卖新鲜食品或杂货干粮的人聚在一块,都统称巴刹———所以有大如登嘉楼漂亮宏顶的建筑,简单开放式只是一个大屋顶的地方,或是那封住一条街短短5、6小时的像嘉年华会一样来去匆匆的早市或夜市,都被我们唤作巴刹。唯一不变的是这些巴刹都是从菜里的一片姜,到门上的一根钉都有得找的地方,几乎就是今天百货市场的先祖。 芙蓉城里的一大景点就是这样的一个菜市场,建筑说来无趣,也就是上下两层的建筑,中间穿插着许多天井,让空气可以流通,阳光可以杀菌照明,一排排摆开的新鲜蔬菜水果,颜色鲜明,从这些看来笼统一致的蔬果品种,就知道我们已经来到城市,没有小乡小镇的那些还没有经过严格品种改良,被大型农场排挤在外的一些土产。 我国的小农夫对于有机经营的非商业式农作没有很好的认识,还在提供给大盘商批发市场的红海里浮沉。反观许多欧美国家的小农夫已经放弃这样的竞争,转向开发特殊品种的当季蔬果。请问我们到底还能不能辨认出许多在小镇上菜市场出现的蔬菜?我们大卖场里的蔬果已经都是一成不变的了,还有谁知道萝卜原来不是现在的这个颜色呢?紫色才是萝卜的远祖本色呀! 从建筑外围就可以拾级而上的二楼是熟食中心,这里最出名的就是鱿鱼米粉了,煮法有点特别,就是要先炒过米粉,才下高汤和鱿鱼、卤肉、菜心同吃。为什么这么大费周章的又炒又煮的,却是不得而知。我以一个外来人的舌头来探这一味,倒是没有什么惊艳。只是芙蓉人从小吃惯的味道,对他们来说就是家乡的等号,游子最实在的乡愁。 转过角落,有经济饭档一字排摆开的许多菜色,平常见得多的卤肉等倒是不稀奇,只是这盘香葱猪血豆腐、卤鸡爪、粉丝煎蛋这样的家乡菜,倒是不常在经济饭档上看到的。这些如今被打入冷宫的菜肴,最是代表着我们华人刻苦节俭的文化,现在会处理的人不多,城市里爱吃的人也不多,恐怕就要失传了,难得这里还有人在制作。 固执的留了下来 才想着要离开,看到芙蓉巴刹旁这一个煎蕊档口,不由得停下脚步。记得大约6年前,还在白沙罗的地方看到一位印度嘛嘛用着一个钉耙和一个破旧的木板架住的削刀,那样一下下的刨冰,尔后因为改建大路,一下不见了踪影,没想到居然在这里看到这位老人家,用着改良的工具,古老的手法,一下下的手工削冰,心里真是惊讶———不锈钢取代了木板,却不肯改变原先的技术,这位老人家放不下的是什么? 商业化和大卖场改变了我们的农业组织和耕种,却又有什么那样被人们固执的留下来了———或者舌尖上的那个嘉年华不想离去,还有一些血液里流着的属于童年与家乡的东西很强性的主宰了我们的喜恶。巴刹还是一个很巴刹,就是我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地方。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