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觉得鸡尾酒这个文化……不管Bartender或者后来专注于研究历史的Mixologist,鸡尾酒除了要具备烈酒、糖、水和苦酒之5大元素之外,另一不可或缺的调味料就是……“哗众取宠”。
在花式得宠了数十年之后,默默耕耘的另一撮人,开启了调酒的另一旅程碑……向东学习,鸡尾酒,亚洲化!
白天的鸡尾酒
没有人说鸡尾酒不能在白天喝,可是仿佛有始以来,鸡尾酒就成宴会或者晚上的“专宠”。
在白天,喝鸡尾酒是因每一次到喜粤酒家,都碰到店里高级调酒经理(Bar Manager & Mixologist)李家勇(Kelvin Lee)。
我平白无事是不会去搭理一位调酒师的,若不是江湖传闻他有很厉害的调酒是用猪油调配、我又是一个威士忌迷,又刚好他每一次下午就在吧台兜转(一般不是5点才上班吗?)于是在业务发展及行政经理的极力推销之下,他拿出了他的镇“吧”之宝———丝绸之路(Silk Road)。
几乎每一个乍听这杯“猪油威士忌”都发出“咦———”的嫌弃,疑置的声音。当然,包括我。
可是,凡是喝过,皆都赞好。
不说不知,原来,在调酒的历史里,早就有人在酒中加“油”。
酒和油共发酵
李家勇说,“根据资料,食物金字塔乃是取自地中海的饮食习惯,然后我发现到注重健康饮食的他们,调酒中也会加入橄榄油,咖啡也放些,他们少吃肉,但爱吃多脂肪的培根,于是就请师父陪我一起研究一杯‘加油’的调酒。我记得伦敦有家酒吧,其调酒师也是借油让酒发酵,他们是高温取出动物脂肪后,待放,趁未完全冷透前,就倒入酒,这样,油和酒就能在半温情况下交融,油中有酒,酒中有油,接下来就放进雪柜,等油凝结呈白膏状后就取出,用一块干净的布(或拉茶袋)挤压它,挤出来的就是有猪油香的水,非油,就是水。”
喝这杯鸡尾酒,不是要喝它的酒味,而是享受酒和油经过一个晚上发酵的过程。
玩味的小零嘴
丝绸之路———红色草莓的烈酒,顶端浮着薄薄一层香喷白色油泡,喝过两次,感觉很好!第一次威士忌抢味,第二回,则是草莓味强烈,果味做先锋。李家勇坦承,一杯酒的变化,草莓是关键,鲜而多汁的草莓会将酒和油皆纳入果香里,啜一口,先含在嘴里加温,果香里的油和酒就会慢慢破闸而出,美丽与否,爱与不爱,一口定江山。
令人玩味的是,酒杯上沿还有一块培根和草莓。我想,很少有鸡尾酒会搭配上一份培根零嘴吧!
这杯抢眼的红色鸡尾酒,成份就有猪油、黑醋、蜜糖、草莓、柠檬汁和威士忌。(细看之下,若不是已亲口品尝,只是看它的配搭成份,会以为这是一道菜呢!)“在酒吧,加油入鸡尾酒中常见,但是比赛场合,就没听过。记得有次我参加一场比赛,有位评审就坚持不喝加油的鸡尾酒,碍于国情,当时我是‘弃猪取牛’,评审却说他不能吃牛,我心里喊糟,胜数少了,想不到成绩宣布后,我拿第二。评审的理由是,有突破,它像鸡尾酒,也像一道冷汤。”
诗情画意中国茶酒
千层玉(Jade of Thousand Layer)让人想到浓雾遮蔽的古岛,新鲜摇出来的茶,顶上有一层泡沫海,泡泡上运载着菊花,徐徐的,当久,泡泡一颗颗幻灭了,拨开泡雾,则见清沏的茶色,温温润润,若不是尾端的苦,你绝对不懂,它被下了酒。
中国风的调酒,李家勇自认是受到同门师兄影响。
“我初入行也是从事西式调酒,但受到师父和师兄的影响,我师父是道道地地的热带调酒师,他热爱使用热带水果如黄梨做调酒,而我师兄就较属于中国风,因此开拓我的另一个视野,原来,调酒并不是非西不可,也可采用中式材料来呈现。
“我去上海考察,他们的调师方式更中国化,连当地白酒、茅台、高梁都可与鸡尾酒配搭,现在,我刚好隶属于一间中餐厅,就更有条件变幻出中国风的新式调味。
“很多中式的材料我都考虑拿来配搭,但第一个挑战的却是中国茶。坦白说,中国茶调酒相当‘吃力不讨好’,西茶带有浓郁果香、花香,中国茶都没有,中国茶讲究的是悠雅和韵,而且通常第一泡是用来洗茶,不饮用,所以,你一定要捉紧第二杯的茶感、味道层次等,我只能反复的试验,才能捉到它的稳定性,不然茶味浓浅不一,就糟了!”
千层玉带有“菊普”影子。酒的成份有菊花、普洱、泡参,基酒则是琴酒。这是李家勇在一场“GinandTonic”比赛中,应“保健规格”要求创造的鸡尾酒。他说,喝了还具“保健”功效呢!至于菊花,原来是菊糖浆,隐约有菊香,却不见菊影……原来如此!
啜一口包容一切
说到调酒文化,虽来自西方,近年却已逐步被东方同化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在这调酒文化历史中,大马有一杯鸡尾酒在国际上赫赫有名,它叫“林中鸟”(Jungle Bird)。
这杯被某本外国书籍记载在案的本土创作是在4年前被有心人重新翻调出来……关于它的历史,只懂它是1978年,八打灵希尔顿酒店(PJ Hilton)一位调酒师的创作,只是无论怎么追查都找不是记载,谁才是第一位调出这杯名留青史的“本地鸡尾酒”。
或许吧!鸡尾酒仍属于晚上的!白天是思考的时间,白天喝调酒,竟会觉得酒都变得文绉绉的,很有书卷和文化了!当然,第一次接触中国风调酒,我也怕它是恶搞后,胡乱调成一杯的。
就在想着这个调酒报道时,刚好看到港台杂志一篇“一杯鸡尾,一朕中国味”的文章,文中最后一段,明显就是很会喝酒的作者,最后的结论实在让人拍烂手掌。就摘下这一段,与你共勉之———不排除有人觉得这种中菜西做的鸡尾酒不论不类。
1805年,鸡尾酒首次被定义时,当中就说到:“鸡尾酒是组合任何类型的烈酒、砂糖、水和苦酒的刺激烈酒,咽下一杯鸡尾酒的人会愿意包容一切。”
鸡尾酒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容纳万物的世界。
日愈专业的调酒师
Bartender或Mixologist?
Bartender意指调酒师或吧台服务人员,Mixologist则是调酒师!
Mixologist的出现据说是在2000年以后,调酒界开始借用它来区分服务员或调酒师的阶级。当然,这个名词是否获得行业人一致认同,记者上网查询发现,有一些反对声音。
就问李家勇“Bartender或Mixologist”?他笑称,若你是站在吧台里头服务,但只是一个服务员,却要自抬身分,当然也可以挂上Mixologist的名衔啊!谁奈何得了你?
“当然,一旦称为Mixologist,就要敢于面对考验,现在全世界都懂Mixologist是什么,譬如一个行家来到,只要考一考你,请你配一杯琴酒,他指定只要琴酒,不要通宁水(Tonic),但口感要温和,然后他可以随堂问你关于各类琴酒的历史、背景,你都要对答如流,在大马,我们能拿到的琴酒品牌不多,Bombay、Gordon's、Beefeater、Tanqueray……你要懂得分,琴酒有6种同样的材料,但每一种里又有什么不一样的特质成分,譬如Tanqueray有两种:Tanqueray和Tanqueray10,分别是什么?这些小细节。假如自称为Mixologist,就要懂得。”
撇除100种经典调酒,一个自称Mixologist的调酒师在创作新颖的鸡尾酒时,也要懂得酒的历史,不是乱配,在决定酒与食材的调配上,都要经过详细研究。李家勇曾经考过一位抄袭别人的同行,酒的调配方法,结果那人呐呐无语,只是一味的说:“这样配好喝一些。”
他直接呛那人说:“很明显你是抄人家的。”一个Mixologist是不会抄人家的配方,他会参考,再注入其它元素变成另一种风味,而不是直接抄袭。
开拓中餐搭调之路
鸡尾酒另一个挑战。
葡萄酒配搭(Wine Pairing)已见怪不怪,鸡尾酒配搭(Cocktail Pairing)只能说,已起了一个头。
“之前人们的印象只有葡萄酒才可以搭配食物,但近年已有团体在研究鸡尾酒搭配食物的吃法。鸡尾酒很难做餐酒,以中餐为例,它的调味太丰富,不是任何鸡尾酒都可以衬托的,之前我和师父设计了一场意大利餐与鸡尾酒的搭调,我们的原则是不要抢过食物的锋头,也不能太失色。
中国小食配酒
新加坡“玉泉安祥坊”的鸡尾酒吧也创作了一系列中国风小食来配鸡尾酒,其中一款是葵子籽做的米饼,另一款是扣肉包,当然最大胆的就是有一杯叫Dirty Chinese Martini———用了中式茶盅盛烈酒如琴酒、伏加特、威士忌、苦艾酒,搭一小块皮蛋!
所以说:未来,鸡尾酒配食物,路,不远矣!
李家勇除了在“丝绸之路”配了一块培根猪肉、另一款千层玉则配了店里的招牌甜品———桂花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