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过年 不回家

$
0
0
起早摸黑、不远千里、大包小包、塞在车龙里……原因只有一个;不回家过年,却是各有各的理由。 另一种过年滋味 不回家过年, 这也是过年的另一种滋味, 他们有他们的无可奈何、理直气壮和情有可原。 带团出游黄金期——领队Park吴端胜●25岁 自从当了领队,Park吴端胜连续6年都在除夕前就带团出国“吃风”去。今年2月15(年廿七)他又带团飞了,此刻正在寒冷的冰岛过节,年初七晚上才会抵达大马陆地。 这期间出国旅游的绝大多数是家庭团。每家每户共聚天伦,只有Park孤家寡人,而且还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强颜欢笑的娱乐众人,真是心酸谁人知?!第一年他的感觉特别强烈,但时间往往是最好的良药,可以冲淡任何感受。 行程结束回返酒店后,总算可以庆祝了吧?先看看行程:入住酒店———用1至2小时确保团员对客房没有任何投诉或调整———撰写当天行程报告(每天都要写),过后就倒头呼呼大睡啦!“外出一整天之后,已经是超级疲累了,工作一结束就睡觉,无心过节。” 也许你会问,为何出团总在除夕前?Park的公司把年初一或年初二才出团的“小确幸”保留给已婚、有家庭的领队,“让他们至少有机会吃团圆饭后才开工”,单身员工就比较吃亏一点咯。 新年不想工作可以事先提出申请,但聘用合约有云,必须听从公司安排,而且过年过节正是闹领队荒的黄金时机,一般要有特殊理由,比如结婚第一年、孩子刚刚出生,公司才会批准。 开不开工其实又涉及薪水问题,领队拿的是基本薪水,新年不愿工作则下个月收入会大减,“所以看你要享受还是要工作咯。” 多年“训练”之下,Park对新年开工习以为常,只能提前或延后返回槟城,家人虽能体谅但与很多朋友渐行渐远,慢慢的淡去却是难免的。 “每逢马来西亚的大节目,我们多数不在吉隆坡。”这不单是Park,也是众多领队导游的心声。 游池旁受训备战——跳水队国手梁敏仪●30岁 大年初一初二,当你走访亲友,吃吃喝喝叙旧情时,我们国家队的跳水美女梁敏仪和14名队友(当中10人是华裔)在干什么?他她人在广州东莞集训1个半月备战未来2场比赛。 没得回乡也就罢了,就连新年这么重大日子也只有半天或1天的假,真是好可怜呐!虽然记者替她们觉得不值,但梁敏仪却很识大体。她说:“我觉得没有什么啦,因为我们3月有比赛,还是训练重要一点咯。” 那么,除夕夜受邀到中国籍同伴家中作客感受团圆的温暖?读者们真是想太多了,中国籍同伴也在苦练呢。除夕夜,她最多是与队友一起吃晚餐,就像去年那样。 口头说已经习惯了,实际上还是会有点遗憾,“如果可以,我也想和家人一起过华人农历新年的,可是因为有集训所以没办法。我们已经好多年都没有得回家过年。去年我们也是在中国,不能回家过新年”,所幸有队友们同甘同苦,感觉总算没那么孤单。 打工旅游思乡痛哭——民宿主人李振城●34岁 第一年在英国打工旅游时,整个华人农历新年李振城都在中餐厅工作中度过。大年初一那天,他一早醒来赶紧拨长途电话向家人道恭喜。“电话那头,全家人在吃团圆饭,一个接一个的在电话向我祝福,要我平安。我把电话盖上以后,两行眼泪不听使唤的流了出来。” 为了不让同房的同事知道他在哭着思念家人,他只好把棉被全身盖上,躲在棉被里哭了好久。或许还是被他窸窣的哭声给吵醒了,隔壁床40岁中国籍同事来到他的床边,把放了10英镑的红包塞在他枕头底下,跟他道声:“新年快乐!”。 那一刻,李振城发现就算是人在异乡,还是可以得到人情温暖,跌到谷底的心情瞬间回弹,虽然那已经是好几年前的旧事了,但却成为他生命中一段难以磨灭的回忆。 难忍亲友过度关爱——设计师黄瀚铭●36岁●a LOFT of things品牌创办人 亲友的“嘘寒问暖”(有没有对象?几时要结婚?几时要生小孩?几时要生第n胎……),让黄瀚铭对华人农历新年心怀恐惧。某一年借着到北京访问张曼玉,他顺势留在春节发源地体验过年滋味。和吉隆坡一样,北京是个游子城,当春节脚步越逼近,城里的游子很明显是人在心不在,大家归心似箭,恨不得快点做完生意离开北京过节。就像灾难片中世界末日大伙儿急着往外逃那样。 除夕当天,游子撤离的北京一片冷清萧瑟,只有百货公司照常营业。大清早黄瀚铭跑去刚启用不久的798艺术区逛。 他忘了,艺术家也回乡过年的,想当然尔是处处碰壁。好不容易某间画廊还有人留守并愿意通融他进去参观。在这里,一个少年搭讪,“喂,你也是来参观的?” 少年来自南京,不读书也不工作更没有目标,寄居亲戚家。不是打电动就是在北京城里溜达,过着醉生梦死(或者说是优哉闲哉?)的生活。 对于黄瀚铭来说,少年这种允许生命中出现空白片段以及无所谓的生活型态,简直是不可思议。“我不知道少年的生活算不算颓废。但那种生活态度,却是我偷偷幻想过,却从未有勇气与机会尝试的。我总是活得如此谨小慎微,充满计划与打算,还有梦想。” 两个人结伴在荒城一般的798艺术园区闲晃到夕阳西下才道声珍重再见分道扬镳,“看着他骑着脚踏车远去的背影,我知道,我只是在一个陌生男孩的身上,偷取了一段自己一直偷偷渴慕的生活状态。而我愿意相信,那个背影,是世界上另一个我。” 难得欢聚不外出 说回新年。当上班族时,他对过年回家没有特别感受,有借口的话也乐得不回家过年,创业后却是另一番心境,“创业后非常忙碌,回家机会少之又少,而且对生意人来说,捱过了一年,好不容易终于轮到我来休息,会很期待过年,而我也终于可以理解中国人民春运回家的那种心情。” 对于亲友的热情关爱,他依然会恐惧,也依然不喜欢到处去拜年,“难得家人聚在一起几天,恨不得呆在一起不出去,所以很少去拜访亲友。”所以要对亲友们说声抱歉咯。 新春蜜月出游——新婚人妻胡雪乐●29岁●应用程式Seeties社区经理 去年底,胡雪乐在填写婚姻状况栏时,从未婚变已婚,今年是她第一次以人妻、媳妇的身分迎接华人农历新年新年的到来。 不过早在2月初,她和先生已人在国外旅游。“这个不是计划中的决定,而是因为工作上的事宜而无法如愿的在原定的时间出国旅行,才挪至新年期间请假。家人对我们的决定很支持,这也是我们婚后半年后的蜜月旅行,所以家人都希望我们能玩得尽兴,放开工作好好充电。” 自备家乡料理度岁——学生蔡贞霖●25岁 每一年华人农历新年,蔡贞霖最喜欢的就是过年的气氛!“享受与家人朋友的聚会,这种新年才会有的欢乐气氛让人感觉很自在,很放松。但唯一一点不喜欢的是过年前有太多的事情要忙,而且容易让人感觉很累。但是从除夕夜团圆饭开始就会很兴奋,什么疲惫都会忘掉。” 这个羊年,不论是团圆饭、亲友聚会和拜年,她都缺席了,因为她人在日本留学。日本人过元旦新年(1月1日),华人农历新年不属于公共假期,蔡贞霖当然要乖乖上课。“去年刚到日本时就已经做好2015年华人农历新年无法回家的打算。但是还是会挂在心上。毕竟在日本,身边有很要好的港台朋友,而且和在大马的家人朋友一直保持联系,要不察觉其实也很难。尤其当大家已经兴致勃勃地在讨论什么时候拜年,聚会等等,身在他乡的自己还是会觉得有点伤感。” 少年人的忧愁来得快去得也快。在日本的第一个华人农历新年还是让人期待。她和一群港、台友人各自准备家乡料理,一起在除夕夜捧上桌吃团圆饭中渡过,与朋友的欢聚冲淡了这群“同是天涯沦落人”游子的乡愁。 独对春节冷感——新新人类王威松●24岁●市场执行人员 有着时下年轻人的直率和坦白,王威松直言,他已有3至4年不回乡过节。 新年不回家,留在游子城难道不寂寞无聊吗?不会哦,他说朋友圈有高达80%至90%都是没回家过年,“也没有什么特别活动,就是去朋友家聚一聚。” 双亲回乡过节不回乡过节他有自己的见解。第一,他目前效力的公司只有大年初一初二是公共假期,而且他无意申请额外假期,干脆就不回乡;第二,他和双亲同住一屋檐下,日对夜也对,新年回祖父祖母家“团聚”的意义变得可有可无他也不期待;更重要的是,华人农历新年不是他那杯茶,反而是圣诞节和元旦更对他胃口。 早几年,父母还会碎碎念他以表达不满,到后来父母俩干脆自行返回马六甲老家过节探亲。 如常上班上课——大马游子张锦伦●38岁●高级网络工程师 打从1997年来美国深造之后,华人农历新年的“年味”距离张锦伦(右一)越来越遥远。在白种人占多数的地方,圣诞节是普天同庆的,华人农历新年?张锦伦要上班,一对子女如常上课。 上一回一家四口返乡过年已是2012年的事,“上次回去是小孩还没上公众学校。下一回要等到小朋友毕业或旷课。” 好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Dallas)是个大城市,华人多又有唐人街,华人和越南人开设的超市也不少(不似大马四处都播新年歌),当地的佛光山也有庆祝活动,总算是能感受片刻的新年气氛,“我们有空就会去,我儿子最喜欢了。回马过年他都会拉着我跟着舞狮满街走……”然后,当然也少不了和一群相识的大马人一起聚会煮食派红包。 张锦伦也试过邀请父母到美国过年,但是无所事事没朋友没车寸步难行的日子,枯燥乏味得就像坐监牢,熟悉的家乡才是两老喜欢过日子的地方,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话是真的。 虽然农历新年没能回乡过节,但好在科技发达有网络视频电话还有众多社交平台,“翻看家人朋友的面子书上张贴的新年团圆照,又眼见父母一天一天老去,又没办法年年回家欢团圆,确实会感伤,”他坦承,由于父母的关系,回马发展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无数次,“年纪也大了,想回故乡的感觉也越来越浓,现在有了孩子也才知道父母的爱和苦心。” 今年夏天,张锦伦已做好安排,准备带家人返马2个月!“眼见父母一天一天老,所以趁小孩还小,可以陪阿公阿嬷,所以夏季回久一点,我当然是希望每年都能回家过年,但是工作要能配合。” 回家一趟的费用逾1万美金(约3万5500令吉),但是与家人相聚的时光一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大马度岁趁机休息——中国游子谢家化●甘显凤●32、29岁●工程师、家庭主妇 已派驻大马数年的谢家化,今年没回中国广东省阳江市老家过年。长话短说,因为去年员工回国过年(中国春节一般放假两周),本地合作企业找不到人就一状告上去……今年公司做了调整:大家依然可以回乡过年,前提是一定要有人留守。今年,同事们回乡了,谢家化留守。 今年也是他首度和妻女一家3口在大马过华人农历新年。他笑言,平时工作太累,过年正好趁机会休息一下。不过如果朋友有办活动或出游,他们肯定会参加,人多总是比较热闹嘛。 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过节的,谢家化承认,多多少少都会挂念亲人,但感觉不会过于强烈。凡事抵不过一个“习惯”,他从求学时代到出社会工作9年,常年离乡背井并随着工作业务不停出差,一般一年回一次老家,更重要的是,3名兄长都在家乡发展,可以就近照顾两老,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妻子甘显凤的情形也相似,除了姐妹,老家还有弟弟陪伴两老。 对于中国春节,大马人有很多美丽的误解。第一,春晚。北方气候严寒,多数人都呆在家中观看央视《春晚》,但南方并不盛行,起码在广东就不是如此。“一般上大家吃完团圆饭后会各自活动,包括打牌,如果天气不太冷还会外出,”他记得母亲还会制作糕点饼干呢。甘显凤的娘家位于较外围地带,除夕夜各家各户都会放鞭炮和烟花,而且是持续长达1至2小时,简直就是一个大型烟花晚会。 南北习俗大不同 第二,春运。夫妻俩都来自广东省,所以一无春运返乡的烦恼,第三,巨额红包。甘显凤说,她们的习俗是结婚后才派红包,谢家化说,红包讲求心意,一般为人民币20元(约12令吉),不像其他地区的动轧几位数,“像我们走访亲戚也只是买水果上门坐坐,不像山东那边,要一个个叩头倒茶之类的。” 对于春节,他坦称不像小时候那么期待了,在一旁的甘显凤补充,“生活改善了,只要你喜欢,天天都有好东西吃,天天都可以买东西,不像小时候要等到春节才能吃好料、穿新衣。” 逾10年没返乡——商人蔡振益●58岁 与蔡振益相熟的朋友,大抵都会知道他新年没回家过年。也许,朋友们基于尊重个人隐私,也许大家都习惯成自然了,所以,即使知道蔡振益没回乡过节,彼此也心照不宣,断然不会跑去问他“干嘛不回家过年?” 算起来,已是半个雪州人的蔡振益有超过10年没有回怡保过新年。老家里其实还有年约7、80岁的母亲和一名兄长同住。他直言,和家人感情疏远,没有归属感,干脆留在落地生根的雪隆,多年下来也习惯了。 “年轻时会期待过年,年纪越长,对新年就不是很热切,” 最多会出席一下聚会活动,否则的话,过年也就像寻常日子般过活。 典型恐归族——纪实摄影师杨欣韵●28岁 今年华人新年期间,杨欣韵跟着日本基金会教育考察团一行人前往泰国和日本公干。这项邀约,让她有借口不回家过年。 “一般上我都会找借口避开华人农历新年。我不是那种典型的华人,对于一大群人聚会的氛围感到不自在,华人农历新年期恰好就是最坏的时机之一。” 就她的成长记忆所及,华人农历新年期间总是人满为患,到处闹哄哄,天气热辣辣还有铺天盖地的红色带来的疲劳轰炸,让她只想逃离群众。 尽管母亲大人有怨言,但最终的胜利者还是女儿。“我相信只要有机会,我妈还是会要我回家过年,但是,这真的不是我喜爱的节日。” 相比之下,圣诞节更讨她的欢心,“因为这是一个关于爱和分享的时刻,我想两者(圣诞和华人农历新年)的性质雷同,但是,圣诞总是代表着假期。” 这番话很矛盾,但或许这就像她所说的———与节日无关,纯粹是个人喜好作崇。 异乡大展厨艺——背包客蔡佳霖●30岁●高级广告执行员 纽西兰批给蔡佳霖为期1年打工旅游签证,没理由为了回乡过年而白白浪费掉,对吧?于是乎,2014年农历新年,他在纽西兰北岛出产水果的小镇哈斯丁(Hastings)与一群背包客办团圆饭并邀请毛利人房东加入。 想必大家厨艺精湛咯?哎哟,有谷歌大神撑腰,不是大厨也会煮!“像叉烧、烧肉、水饺这些食物以前在大马要吃都是用买的,但是在外国很难买又贵,”一伙人各自上网找食谱再到亚洲超市采购食材回来自己下厨。除夕当天,他们轮流“霸占”小厨房炮制出图中的“年菜”,把其他国家的亚洲人辣得一把眼泪一把鼻涕,但是自从这一餐,大马美食多出一群新的爱好者。 “一人煮一份,一群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亚洲人一起吃团圆饭的感觉蛮特别的,这种感觉很好很开心,大家会说,你煮的很不错、你煮的很特别很好吃之类的。如果有机会可以再尝试。”也是因为这场饭聚,他才发现原来不是所有华人都重视团圆饭。“像中国北方人就是吃水饺看《春晚》,他们不太重视,大马、香港、台湾都挺注重团圆饭。” 虽然这种经验很不错,但往后若有的选,蔡佳霖依然会在过年后才出国,“可能年纪越来越大,对过年就不是特别注重,对我来说,过年最重要就是有机会回家见见家人亲友,尽量找机会和家人团聚一起,他们都辛苦这么多年,能见他们就尽量见他们。” 辞职、出走打工旅游,对他来说就像是转大人之前最后的青春奔放,“有句话说,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不是每个人都能放下牵挂说走就走的,当你有一个机会,你又没有太多负担,趁还年轻出去走走看看世界,可能会有一个全新的自己回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