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届70的本地画家黎农生予人感觉很随和,他分享走入绘画的创作因缘,以及每个阶段的创作过程。
“我接触绘画的创作过程其实蛮简单。
1964年,我读高二就开始对美术产生极大兴趣,加入美术学会。中学毕业后,因家里环境不允许升学而出来工作,开始的两三年并无固定工作,靠自我摸索学画。
1965年,吉隆坡美术学院正式开课,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晚上工作,白天上课,学习美术基本功。”黎农生用毅力完成了绘画的理想。
往后的日子,黎农生的绘画方式、内容与形式也不断变动,当中包括了版画、水墨、油画与抽象画等。
这回在其个展“生命‧时空———黎农生作品展”,他共展出4类风格:油画、水墨、版画与速写。虽然4种作品在外相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有共同点:灵活运用。
“绘画最重要的是创作的内涵,要表达什么样的内容?”
1970美术学院毕业至1982年,黎农生的题材主要来自现实生活,表现手法较偏向写实主义。
巨变带来创作改变
1982年,他的生活遭遇剧变,成为其创作的转捩点,有着很大的转折,画作的内涵开始转变。那年,黎农生38岁,一场生命(感情)的巨变带来生命视野的改变,本身对生命的无常变动有更深的体会。
“生命局限、时间无始、空间无限成为我的创作题材,过后的创作皆围绕与扣紧在这3个主题上。”
黎农生表示其在不同领域的创作都是一种尝试。在高中时学习水墨画,但只是学皮毛而已。毕业后进入美术学院,比较专业,从根本学起,先学素描打好基础,花3年时间学基本功。
“每个学习过程都很有吸引力,版画现很少创作,油画也很少,因没空间摆放,目前多创作水墨画。”
文字也是画作
在黎农生的作品中,发现很多画作都有文字的描述,于是询及有关文字与画作之间的关系。
“其实文字也是画作的一部分,我本身很喜欢文字创作,文字不仅仅是说明或补允,画与文字其实是一体的。画作有其功能,文字也有其功能,两者是一种互动与互通。”
黎农生本身虽没从事文学创作,但很喜欢文字。当在绘画创作时内心有所感触,就会用文字写下来,写出当时心理想要说的话。
创作也是修行
如何定义艺术创作也是一种修行?
“我从事绘画创作,是全心全意的投入,纯粹是因为喜欢绘画,心有感而发,直接用绘画来表达,这有点像佛教所言:直心是道场。只是单纯去做一件事,一心一意,一心不乱的去做。因此从这角度来看,可将绘画当作是一种修行的磨练。我追求的生活与思想的简单,每天好好的绘画,学习少欲知足。”
黎农生继而分享他碰触佛教的因缘。
“我以前年少气盛,什么都不信,只信睡觉。当生命遇到挫折,就开始思考生命无常与生死的问题。际遇的变幻使我开始接触佛教,皈依成为佛教徒。”
他谦虚的强调自己对佛法只懂皮毛,因生活复杂与有很多杂质,也对经典理解不够,没资格称为“佛教徒”。他目前是尽量做到“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基本原则。
生活与精神应互融
“我是一朵白云加一缽粗饭”这句话是黎农生自画像的题字,其实也像是黎农生一生的写照。
“精神生活上,我追求的是纯洁、飘逸、自由自立的境界,但人要面对现实,肚子要温饱,肉身要照顾,因此我的物质生活只是基本的需要,一缽粗饭就足够。”黎农生追求的是现实生活与精神需求的糅合。
黎农生坦言,佛法对他的生命有着一定的影响,丰富了他的生命与绘画创作。在绘画的时刻,有关佛法的感触会自然而然的进入他的画作里,不是刻意的。
绘画至生命结束
黎农生深感人的精力与时间有限,只能集中精力力去完成一件事,因此这一期的生命他选择了绘画。他希望下期生命能继续保持那份得来不易的佛缘,精进修行。
最后,询及黎农生接下来有什么创作的计划?
他坦言已届70岁,不懂生命还剩多少?
但唯一肯定的是会继续创作,一直画到至生命结束为止。至于以后的创作内容,则要待以后的因缘来决定。
黎农生简介
◆1944年出生于雪兰莪小镇叻思。
◆1970年吉隆坡美术学院毕业。
◆曾在报界服务近22年,曾担任美术学院教职10年。
◆1998年起全职创作。主要创作媒介:油画、水墨画、版画、速写。
◆版画及速写曾在马来西亚国家视觉艺术画廊举办赛中获奖。
◆作品曾受邀参加意大利、澳洲及台湾举行的邀请展。
◆1977年在吉隆坡举行首次个人画展。
◆80年代分别在麻坡以及马六甲举行个人画展。
◆1983年在吉隆坡举行个人画展。
◆1999年在吉隆坡举行个人速写展。
◆2007年在吉隆坡举行个人水墨及书法展。
◆2009年在吉隆坡举行木刻版画旧作展。
◆2011年在新山举行木刻版画旧作展。
◆2013年两次受邀到中国举行个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