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是大的管小的,而企业监管则是老大管大的。
向来, “企业监管” 是上市公司为了向股东呈报企业表现与前景而做的, 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 企业监管到底有什么功能呢?
有效的机制与架构 照顾各方利益
亚洲金融风暴时期,许多大企业因过度借贷,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nonperforming loan,NPL)泛滥,严重破坏了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1998年,大马政府迅速检讨并成立高级财务委员会(high level financecommittee),重整并规划过于松散的企业监管大蓝图。
第一本《大马企业监管准则》(MalaysianCod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于是在千禧年诞生,期间政府大力推动企业监管概念,包括成立大马企业监管研究所(MICG)与小股东监察组(Minority Shareholder WatchdogGroup,MSWG)。
拥有6年企管研究的在籍博士生李美俐透露,大马是亚洲首个推行企业监管的国家!如今最新的《2012年大马企业监管准则》由国家证券委员会(SC)依据全球企业监管的发展条规拟定,并以此作为监督上市公司的条规准则。
企业监管的原则与建议
1.建立明确的角色和责任。
2.加强结构。
3.加强独立性。
4.培育的承诺。
5.坚持财务报告的完整性。
6.确认和管理风险。
7.确保及时与高质量的信息披露。
8.加强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关系。
企业监管的原则与建议出自:《2012年大马企业监管准则》
增强监管能力
大马政府对上市公司的企业监管非常重视,然而对占了国内九成的中小型企业者来说,企业监管意识相对薄弱,甚至无视其重要,导致企业无法拓展与生存。
“大马约有97.3%的注册公司为中小型企业,占国内生产总值32.5%,其中七成以上是家族企业,因此不得不增强国内中小型企业的监管能力。”李美俐引用1992年发表的一份卡伯利报告(Cadbury Report)*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其国内的公司的前进动力与效率。人们应被赐予自由去推动和发展公司业务,然而前提是必须有一个有效的企业监管机制与架构,以确保此‘自由’不会被滥用。”
何谓企业监管
企业监管,顾名思义在一个组织中负责监督与控制整体运作方向与价值;而企业管理,则是负责管理营运与执行方面的决策。简而言之,企业管理是大的管小的,而企业监管则是老大管大的。
李美俐将之比拟为人体结构,“企业管理层就像我们的大脑指挥着各个器官(员工)正常运作,而企业监管就如一个骨架提供完整的结构与系统,支撑起器官与躯体(员工与公司)、同时也扮演心脏(董事局)的角色,输送氧气与养分到各个器官中。”
也就是说,若一个人脑死了(管理层瓦解),心脏还是继续运输血液,还能活着。但若心脏停了(董事局瓦解),所有躯壳与器官(公司与职员)就无法运作了,因此企业监管就像心脏般主宰着整体公司生存。
企业监管的4大支柱
问责
●确保管理层对董事会负责。
●确保董事会向股东负责。
公平
●保护股东权益。
●对待所有股东,包括少数族群的平等。
透明
●确保所有重大事项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包括财务状况、业绩、所有权和企业监管。
独立
●确保程序与结构完整,以便减少或完全避免利益冲突。
●成为独立的董事和顾问,即不受别人影响。
私人公司与上市公司企业监管
一般上,在有系统架构的上市公司,企业监管一般由董事局处理,管理层则负责管理企业,总执行长则在两者中间,然而在中小型规模的私人有限公司,却没有特别清晰的组织架构与职务分责。
李美俐指出一般中小型业者的迷思,“我们会误认为公司是老板(或股东)的专属资产,但其实公司是一个个别的法人(seperatelegal entity),拥有分割的法律地位,并不是股东专属。它提供股东、管理者、员工、供应商与顾客等相关人士一个平台,结合各方资源以达至各方利益。企业监管则是防止资源被滥用,确保所有相关人士与公司本身的利益都被照顾到。”
中小型企业需要企业监管吗?
“很多中小型企业对企业监管没有概念,等到要上市时才临时抱佛脚去了解、执行,过程困难重重。”在企业转型市场观察多年的李美俐表示。
“中小型企业碰到企业监管,通常是一年一度的查账,但对于董事局与管理层职责的区分较为模糊,缺乏透明度与独立性,甚至为了私欲犯下一些诈欺行为。”她以一个大马发展有限公司(1MDB)为例,“这新公司一下跃升为上市公司,又属政府相关企业,企业监管难免松散,导致欠债累累的状况发生。”
把小事做好,才能成就大事。企业监管的价值,必须趁早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内。
业监管对中小型企业的功能性
大马公司注册局(SSM)外贴的布条清楚列明:“企业监管是全球经商的共同语言(The global language forbusiness is corporate governance)”,说明了企业监管的执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接触无数跨国企业的李美俐发现,若中小企业能把监管做得好,就能吸引外资。国外的投资者除了看报表指标外,更注重于人文道德与企业民主精神,如社会与环境的监管指数(ESG)。“自从发生集团员工跳楼事故,许多国外大企业都特别留意各地的供应商与经销商,随时到访进行社会监察(social audit),看是否有亏待职员、超时及安全审查等。若企业监管概念够强、又有社会企业责,就不怕对方审查。”
她在研究中发现,目前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有拟定《中小型企业的企业监管法规》的国家,就是杜拜。这里有许多家族企业,为确保企业与国家的竞争力与永续发展,杜拜政府拟定企业监管教育,将家族生意传承下一代。
企业监管助中小型业者应对困境
以杜拜为参考,李美俐说明如何以企业监管机制来应对中小型业者所面对的困境。
困境1:缺乏资金企业
要拓展业务,必须申请融资贷款,但一般中小型企业账目报表却做得一塌糊涂,导致银行不批贷款。如果业者拥有企业监管思维,将账目、报表与全职清楚列明,则可提高企业的信誉度。
困境2:缺乏专业管理
现代的年轻专才需要大程度的自主权与自由度,身为资深前辈要下放权力给年轻专才,否则在快速转变的社会,中小型企业难免遇被淘汰的危机,在企业监管制度下,让前辈晋升为董事局一员,才有机会培育新的管理专才。
困境3:家族承续问题
庞大的家族企业难免有纠纷,企业监管可将不同的家族成员安排到管理层或董事层,让大家扮演不同的角色,避免越权。举例,身为董事监管主席父亲,让总执行长儿子全权处理公司业务与营运,父亲可以以主席身分过问并给与意见,但不可亲自下去管理员工。若意见不合时,在股东会议上提出再投票表决。届时每个股东角色都有清楚的职责列明,可避免承续所产生的问题或矛盾。
困境4:自我监管的灰色地带
小型企业在自我监管中充满灰色地带,原因是老板、股东、财政等都是同一人或有裙带关系。因此即便只有两人的小公司,业者也要有主席与执行长之分,并且常自我警惕,不可以随心所欲地当公司是自己的资产。
困境5:业务发展的瓶颈
中小型企业面对种种困境,导致业务发展受阻,最大的问题:缺乏资源与专才。一般上市公司会聘雇专业的独立非执行董事(indepedentnon-executive director)当策略顾问,一来提供独立的专业意见,二来确保企业运营顺利。一些知名退休人士、有专业知识的人,都可聘雇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或顾问。
既然企业监管那么重要,到底中小型业者还有什么顾忌的呢?
李美俐指出,“要聘请一名专业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得预备一笔费用,这对小型公司也许是个负担,况且有者担心公司机密泄露,防备心强。”
她建议,中小型业者可以利用人情牌,来聘请相同领域的退休专才帮助监管,但最主要还是得先建立起企业监管的意识与机制架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