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峇峇娘惹还剩下多少传统文化?

$
0
0
走在马六甲的鸡场街,三两步之间,左右两边都可见摆卖娘惹糕点、娘惹菜、娘惹服饰的地摊或店铺。在这峇峇娘惹扎根处,峇峇娘惹文化似乎继续蓬勃发展。但你我都知道,事实上,眼见的,更多只是流于表面的文化体现。 3原因加速变化流失 这次马六甲州峇峇公会特意举办一场婚礼,还原峇峇娘惹传统,目的是希望文化得以传承。他说,“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濒临绝种文化,若还不采取挽救行动,难保不久将来就真的失传了!” 该主席拿督潘仁福指出,峇峇娘惹文化面临当前的窘境,追根究底,原因有三: 一,年轻一辈往外发展。年轻人中学毕业后或到吉隆坡或国外深造,毕业后继续留在大城市工作,渐脱离家族文化圈子。 二,文化未得到实践。年轻人不热衷于文化,如峇峇娘惹语在年轻人之间使用普遍降低,年轻人大多接受华小教育,升上中学多用马来文,工作时多用英文,只有在家里才使用峇峇娘惹语。部分人改变宗教信仰,不再进行含有宗教色彩的文化活动如中元节、祭祀等。 三,族外婚。从前峇峇娘惹大都是富贵人家,肥水不流外人田,普遍嫁娶“自家人”或让贫穷的“新客”(后期来南洋的华人)男人入赘。如今年轻人自由嫁娶,不但与“新客”结婚汉化,嫁娶洋人的也大有人在。许多珍贵的习俗也在异族嫁娶过程中流失了。 修改入会制度招新血 潘仁福说,以前娱乐消遣不比今天发达,会馆是年轻人的主要社交场所;现代年轻人却流行网络社交、咖啡座、电玩等,该会社交场所的地位已不复存在。 “我们的会员平均年龄都超过50岁,是名副其实的黄昏公会咯!” 《小娘惹》掀起风潮 但他乐观地表示,近年媒体的影响如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掀起峇峇娘惹风潮,让峇峇娘惹文化发展出现起死回生的迹象。一年一度的世界峇峇娘惹大会更是发扬文化的大日子,该会去年才承办了第25届世界峇峇娘惹大会,超过千名来自全世界的峇峇娘惹齐聚马六甲。 为了振兴公会,理事会也修改了早年定下的严格入会制度。潘仁福透露,自己曾是严格入会制度下的受害者,虽是峇峇却被拒于公会门外。 也是律师的潘仁福认为,抱持开放的态度,广纳对文化发展有兴趣的人士才更有利于公会发展,固步自封,便将遭大时代淘汰。 未获政府支持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正统”峇峇娘惹,我却认为没有所谓正统的峇峇娘惹,我们本是混血儿,哪儿来纯正血统?要证明一个人的峇峇娘惹身份,不是验血统,重点在于他有没有实践峇峇娘惹文化。” 虽然潘仁福看好峇峇娘惹文化发展,却无奈表示大选后,碍于某些政治人物玩弄种族政治,使得峇峇娘惹文化发展并未得到政府支持。 “单靠公会力量是不足的,文化发展还需政府支持,要知道峇峇娘惹文化是成就马六甲成为世界遗产的元素之一,宣传峇峇娘惹文化也是推动马六甲旅游发展!” 世界再变 文化仍要继续 马六甲州峇峇公会成立于1900年,至今已有超过百年历史,现今会员人数约400人。 该会秘书薛兴发(Robert Seet)透露,当时正值英殖民时代,南来华人碍于不懂英文,该会成立目的是为帮助中国南来的华人争取工作。 后来华人在南洋落地生根,孩子们接受英文教育,加上独立后社会经济格局改变,公众普遍教育水平提升,该会替华人争取工作的作用渐模糊。今天,该会已从为华人争取工作的机构转为纯文化公会。 需要年轻人传承 “峇峇娘惹文化需要年轻人传承,我们都不年轻了,希望透过文化活动能吸引年轻人加入我们,传承这珍贵的文化。” 薛兴发表示,峇峇娘惹虽然操的是峇峇娘惹语言,吃的是口味辛辣的娘惹菜,穿的是娘惹装,奉行的确是比南洋华人还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正月的农历新年、三月清明节、五月端午节、七月中元节、八月中秋节到冬至,一年到头都是活动。 他们尤其注重祭拜祖先,清明节、中元节或先人忌日,总是祭品摆满长桌,排场隆重。 说及峇峇娘惹文化,你是否也想到峇峇娘惹语、娘惹菜及娘惹服装?没错,这都是文化的元素,但单靠这三点,一个文化要走下去,路途还颠簸。 了解蕴含意义 文化是流行于一个群体中,代代相传的所有生活层面,包括具体的衣食住行、非具体的习惯、态度、信仰、价值观、审美观等。具体与非具体文化的融合表现,才是实践文化。打个比方,一个人吃娘惹菜就表示他实践峇峇娘惹文化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只是在体现文化非实践文化,实践还得从心出发,简单而言,即是娘惹菜还需懂得背后蕴含的意义。 峇峇娘惹语: 结合马来群岛语言如马来语、爪哇语及中华方言如福建话形成的独特语言。由于马六甲曾经历多国殖民,峇峇接受英文教育,日常沟通也参杂英语和荷兰语。 ■取自福建话例子:“Gwa”(我)、“Lu”(你) ■取自荷兰语例子:“Jendela”(窗) ■取自爪哇语例子:“Kuping”(耳朵) 薛兴发指出,各地峇峇娘惹语也有不同,如新加坡峇峇娘惹语中较多英语;槟城峇峇娘惹语参杂较多福建话;马六甲峇峇娘惹语则马来语较多。 娘惹菜: 在马六甲有一句话:每个娘惹都是一流厨师。据说,娘惹为了照顾家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家人口味,结合中国菜烹饪法与马来香料,衍生出味道层次丰富的娘惹菜,是本地最早的Fusion菜。香料如小葱头、姜、香茅、辣椒、薄荷叶、亚参膏等,不可少还有峇拉煎,香料就是娘惹菜的灵魂。经典彩色如:叻沙、蓬爹(Pongteh);娘惹糕点如黄梨塔、九层糕等都让人垂涎三尺。 娘惹服饰: 卡峇雅(Kebaya)是传统娘惹服饰,上身是薄透的贴身衣,下身是紧裹着屁股的长沙龙,娘惹穿上它,脚踩珠子绣鞋,走起路来婀娜多姿。仔细看,娘惹服集合了各地文化色彩。上衣下摆的蕾丝是20世纪欧洲贵族女人才穿得起的料子,纱笼则是马来群岛的特产,图案越复杂、用色越多则显示家族越富贵;脚上踩的一对珠子绣鞋是把极小的珠子串起绣成鞋子图面,手工制作极为复杂。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