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选“最受欢迎”及“最有人气”神祗,必属“财神”无疑。
经济越差,通涨压力越大,人们就越求“财”若渴。
接财神,送穷迎富,是春节习俗重头戏,手捧元宝笑眯眯的财神造型,最深入民心。
有说,财神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大家族,像人间,有正有偏,有文有武。
也说,财神只有一个,亦非有求必应,天降财富。
还说,华人传统并无财神,是后人编造出来的求财之风。
不论怎么说,人们已经习惯,并且乐于在糊里糊涂中,满怀企盼,送迎神祗。
传统中的财神,主要分为文财神、武财神、偏财神、正财神四大类,其他还有“五路财神”以及“佛教财神”等等。
财神众多,角色化身也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演变,中港台澳各地的财神主要是赵公明、关公、比干、范蠡和陶朱公,东南亚的财神却是土地公、大伯公和拿督公。
根据民俗研究者的说法,元明之前并无“财神”,而是元明之后才由“英雄崇拜”的社会集体意识形态演变出来的民间信仰。现代人的财神崇拜之风,则是媒体推波助澜所致。
最为显赫的财神赵公元帅,亦即道教中的冥神,在隋唐之后就被民间奉为神祗,不过却属五瘟神之列,明代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则扭转其地位,而后逐渐被确立为财神。到今天,世界各地有迎接财神习惯的华人地区,仍以赵公明为主。
进入中国之后的佛教,融合民间信仰元素,也出现了“财神”,比如地藏菩萨、丰财菩萨及莲师财神等等,传入西藏的密宗佛教,更有绿、白、黄、红、黑五姓财神。
当财神信仰越传越广,逐渐演变出林林总总的角色和多姿多彩的形式和规模,比如陕西有财神会、浙江宁波有兜财神、河南则有驱贫接富的习俗,北京的财神庙会还成为当地最主要的3个庙会。
在台湾,“五路财神”是民间从商者尽皆安设的主要神祗,送迎仪式隆重其事,以商业经济为主干的香港更是不在话下,也是促成现代财神崇尚风气盛行不衰的最大影响。
土地公 名副其实财神
东南亚的财神信仰别具一格,源自华人移民初到异乡,环境地理截然不同,心灵需要寄托,就开始寻找新的守护神。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华人认为,土地是让人耕种维生、获取粮食的命脉,所谓“土地生黄金”,因此掌管土地的“常山地主”就是名副其实的“财神”,也通过这样的祀奉,反映惜福和感恩的心态。
另外,东马砂拉越州华人所供奉的财神则是善心财主刘善邦,沙巴华人的财神又是不同的角色化身,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财神,都是利用土地开发资源,让土地变黄金的人,也是当地社会的领袖和后代人学习的精神榜样。
民间信仰反映的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人文素质,“财神信仰”曾经蕴含的感恩和脚踏实地的内涵,已被不劳而获天降横财的侥幸心态取代,如今“财神”
已被塑造、吹捧为送钱神仙,早已和过去的财神形成两极化对比。
不搞花样诚心最重要
民俗研究者李永球受询时坦言,并非所有华人家庭都有迎接财神的仪式,但大部分的“信徒”,确实只知自己接的是“财神”,并不清楚、也不会特别在意所接的是“哪一位”、“哪一种”或是“哪一路”的财神。
财神就是赵公明
“基本上,我们所谓的财神就是赵公明。这位从瘟神逆袭为财神的民间虚构人物,是最普遍以及最广为人知的财神。”
据了解,打从民间开始有“迎接财神”的形式以来,人们所接的财神,就只赵公明一位。其余的所谓武财神、文财神、五路财神等等,都是后来的人陆续创造出来的。
仪式方面,风水师慎而重之,看方位、看时辰、看生肖……唯恐稍有差池,财神过门,错接衰神。李永球却直言,其实所谓的接神拜神仪式,形式很简单,诚心就好,一张案子摆门前,点香说“财神,恭迎您进我家”即可,无需太多花样。
仪式供品简单即可
他认为,仪式其实只有一种,只是商业手法使然,于是想出不同的点子,突显特别、出众,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风气。
在他看来,“把桌子歪来摆去”,诸多顾忌,是“多此一举”。
再来就是有关“素”与“荤”的供品之说。以儒家和道家为主的民间信仰,并没有“供奉神明只限素食”的规定。
实际上,用以供奉神明的供品,素荤皆备。不过,若供荤食,则须同时备酒,人们觉得麻烦且花钱,所以后来多数采用水果和糕点饼干之类的非荤食。
他一向不鼓吹隆重,最重要诚心诚意,供品和仪式一样,形式简单已足够,一般用三果或五果即可,若用三牲,则同时备三杯。
他坦言本身从来不接财神,但也不会特别反对人们跟随或延续有关做法。
80年代始于香港
实际上,华人民间信仰里头并无“财神”,也没有“迎接财神”这样的传统民俗,崇拜财神的风气、财神种类、造型和恭迎仪式,都是始于1980年代的香港。
据他所知,在中国广东地方,早期有一些贫寒子弟,会手持财神爷的神像,沿街走户叫卖“送财神爷来咯!”,户主不能拒绝财神上门,除了包一封红包回赠,还要客客气气地“欢迎财神进门”。
“即使是商家,也没有迎接财神或供奉财神这样的传统习俗。”
他本身从来不曾迎接财神,但也不会特别反对。不过,财富虽由天定,却须努力耕耘,脚踏实地,才最实际。最重要是,求财须正道,勿走捷径捞偏财,才会赚得稳当又心安理得。
【结语】信仰变质忽略传承意义
也许,迎接财神早已成为习俗———传统民俗,是经由社会集体行为,约定俗成,世代传承,累积出越来越多的传统内容。财神只是十数年来的新例。
从1980年代的香港到今日的台湾及澳门等华人地区,东南亚马新两地崇拜财神的风气之盛,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但有专门供奉财神的庙宇组织,近期还有组织耗资10万令吉,聘请中国广东工匠打造一尊号称柔佛州最高的财神神像,备受瞩目。
崇尚财富是人性,崇拜财神的目的,就是祈求横财就手,但实际意义并非如此。许多民俗研究者也不止一次强调,所谓“财神”其实富有深意,不是让人财迷心窍,更不是鼓吹对钱财的盲目追求和迷信。
民间信仰中的诸多神祗,包括财神的各种化身,其实多是伟人英雄和有功社会者的化身,财神亦然。其真正意涵,除了以供奉方式,纪念相关人士,也是通过信仰形式,传承崇高品德和精神,达到启发社会,教化后世的目的。
文财神比干是历史上的忠臣,为谏纣王而牺牲自己;同样是文财神的陶朱公则是不恋栈权势的范蠡,三次散尽家财,帮助百姓;武财神关公,放弃生意辅助蜀汉,赵公明则专杀天下不仁不义之辈。
传统中的财神,具有规范和教育意义,强调生财有道,蕴含仁信忠义道德,民间信仰却逐渐变质,忽略了代代传承习俗的意义,为的是蕴含其中的做人处世价值观,不是让文化内涵荡然无存,穷得只剩下金钱财富,沦为肤浅空泛的表面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