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一手抱拥早期锡矿的采矿历史传奇,一手掌握林明山云海风光以及彩虹瀑布奇景,是否登上世界的舞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富有历史价值的林明锡矿场是否在世遗的评分成为蹝过关蹞的关键所在……,但申遗,勾兑出林明的美丽与哀愁。
全球锡矿业的没落,曾令林明矿工引以为傲的林明锡矿场锁上大门,地下锡矿隧道被封闭,滚滚红尘将锡矿场的历史古迹埋藏了。
直到槟城乔治市与马六甲古城成功获得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全世界在大马旅游的焦点———“世界文化遗产”顿成为焦点的课题。
埋在地底下林明锡矿场的历史与文化宝藏,早已获得世人的瞩目,以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尤其是去年林明更获得“全国最佳宜居城市”的殊荣,无疑在申报上有着加分的功用。
然而,林明锡矿场历史古迹有者完好无缺的保留下来,有些却因发生事故或缺乏保护之下,在岁月的冲击下被淹没了。
遗址废墟不见原貌
侧看林明,锡矿场整片历史版图似是被拆散的拼图,一些拼图已经遗失了,再也找不回来,部分则可以重新拼凑……过去占地5英亩的锡矿加工厂,曾经容纳百名工人,多数是巫裔的他们忙着在厂内操作机器,努力将锡矿加工变成“锡苗”,昼夜操作。
当时,整个林明锡矿场的运作系统是先从地下隧道开采锡矿,再使用火车轨道运载至锡矿加工厂,利用铁轨与渡轮将锡矿运输出去。
漫步在这曾经辉煌的林明,山上地下隧道遗址仍还保留着,山下林明锡矿加工场遗址则成废墟一片,野草丛生,只剩下三两两的铁枝、一层层的机器基架,再也不见原貌。
无人管理连根拔起
根据本报探析,锡矿场自从关闭之后,许多矿工取不到遣散费,因无人管理,就拆除锡矿加工厂,甚至将工厂连根拔起,能够取的物品就取,能够卖的就卖,连一块木板都没有留下,唯有地底锡矿场保留得比较完整。
而火车轨道的遗迹在锡矿公司关闭之后,被清盘公司当成废铁般变卖,如今,只剩下锡矿隧道外一小段的铁轨遗迹。
当记者采访林明居民的看法与意见时,林明历史遗迹的保留能不能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看法,引起了争议性的讨论。
对申遗没太大信心
通常人们会出现这样的迷思———“就是当地人对身边的事物都习以为常,不觉得特别稀奇”,林明人对于林明是否可以迈向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没有信心,一些还问到:“有可能吗?可行吗?”
矿工钟景华认为,林明锡矿厂历史遗迹要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除了还遗留下的锡矿地底隧道之外,锡矿加工厂早已面目前非,输送铁矿轨道遗迹也都消失了,似乎缺乏条件申报“世遗”。
尤其是锡矿加工厂不复再见,里面的机器也遗失了,就算是复新起来,也不是原有的遗址。
其他建筑物,例如副经理宿舍、办公室、工程师宿舍虽存在,但是没有受到妥善的保护,就像是废置的屋子,连锡矿公司最有规模的医院遗址,也不复再见。
重要文物早已遗失
“据了解,现保留在林明博物馆的历史文物,不到所有林明历史文物的5巴仙,尤其是最有代表性锡矿隧道的手动升降机的重要文物,早已经遗失了。而目前开放的隧道也未免太短,需要整修的隧道必须到地底下,但是至今无人能够进入地底。”
据他所知,地下锡矿隧道早已被水淹没了。
“大街上处处是英国人移植的大树,还有英国人技术所建的百年吊桥、邮政局、警察局,英国遗下的建筑物特色都还保留着,而林明的英国人租界地特色也相当浓厚,我在想,如是采纳以英国以外的‘小型英国乡村’的名堂,或者申报‘世遗’有望。”他笑言。
申遗百利无害
林明图书馆总务曾国来认为,林明虽是逾百年历史的小镇,但是遗留下来的超过百年建筑物不多。“林明小镇开埠至今,曾遭遇大火灾以及大水灾,建筑物因此而受损,若要数从开埠至今保留的建筑物不多。”
1912年期间,正迈向繁荣迈进的小镇,遭祝融的火舌横扫,一日之间,市镇全都是亚答屋,顿时化为灰烬,经过重建。
后来,于1926年杪,发生一场空前大水灾,连续下了5天大雨,水神光顾林明大街,被大水淹没,被大水冲走者更难胜数,一些住在离市区较偏远地带的山坡,山崩地裂,全家被活埋者不计其数,满目疮痍。
曾国来示,经历过火劫以及水劫,再加上一些店屋经历过大风大雨,风吹日晒,残旧不堪,一些经过重建或装修,原有的历史面貌早已不见。
重现伟大锡矿历史
虽然一些居民认为林明申遗的成功率不大,但是仍然还是有居民对着申遗还是抱着期望。
生于斯,长于斯,林明是他们的家乡,他们热爱林明山河,成功申报成为世遗,对当地发展百利无害。
自从林明发展旅游业,回流故乡开咖啡档的蔡青汶对申报成为“世遗”的计划,仍然是抱着期望。
“这里经过锡矿全盛时期,因锡矿业没落,人口流失,几乎变成了老人与小孩居住的乡镇,现况,惟有旅游业能够让它起死回生。”
但是,林明面对一个旅游局限问题,多数游客都来自国内,惟有将林明旅游推向国际,迈入新的里程碑,才能加大林明的名气。
“虽然林明的历史古迹保留得不够完整,但‘林明锡乡’的特色还是可取的,有必要突显其特色,而不试?怎么知道不行?尤其锡矿公司遗址部分还在,只要政府进行复新或整修历史建筑物的工作,重现伟大的锡矿历史,申遗还是指日可待。”
让游客深入其境
对林明发展熟悉不过的政治工作者前任上议员吴复兴认为,林明是全世界最大最深的地下锡矿隧道,的确有资格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伟大的锡矿隧道已经被水淹没了,世人进不到,也看不到,这就不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了。可是,只要政府肯拨出大笔资金,使用科技将地底水抽上来,再进行大整修,让游人深入地底锡矿隧道,林明锡矿隧道才可以成功纳入‘世遗’。”
部分锡矿隧道虽开放作为旅游景点,但还不够理想,锡矿隧道的卖点是“升降机”,须开放多一层的地下隧道,复新一架升降机下到底下,让游客体验到地下锡矿厂,深入其境的感觉。
“应该善加利用现有的历史建筑屋,例如矿场公司留下来的历史建筑物,可以改装成博物馆,一间林明博物馆是不足够的,可以多设几间博物馆,例如历史照片博物馆。”
他说,还有一座不为人所知的基督教坟墓,也可推广作为林明的历史景点之一。
宿舍见证采矿历史逾百间矿工宿舍,分布在林明范围,矿工宿舍见证了采矿历史,是矿工的标志之一。
锡矿公司为矿工所搭建的工人宿舍也相当具有特色,白色房屋是高脚式排屋,每栋有3至5个单位不等。仔细看其建筑格调,不似马来人,也不似华人的民宅设计,简单自成一格。每个单位,前面一扇门和一道门口,楼梯拾级而上,门旁则一般设有神龛,前方有两间睡房和一间客厅,厨房则设在一条公共走廊上。
“在2008年,位于林明警察局的矿工宿舍聚居地,当时政府为兴建迷你公园,曾经欲驱赶居民,要拆除矿工宿舍,幸亏居民极力反对,否则也会化成乌有。”矿工吴少基仍然住在矿工宿舍,他对矿工宿舍留下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政府要回收矿工宿舍不是问题,但须照顾居住在矿工宿舍的居民,需要赔偿一间新的住宿给他们。”他认为,要将林明的历史遗址保护下来,矿工宿舍也不可忽视,这可是早期矿工生活的印记,印着矿工生活的点滴,唱着矿工生命的歌。
游走遗址荒凉沧桑
踏进矿场公司的遗址细细查看,遗址所飘荡的荒凉与沧桑,让人像幽魂似的游走在每座遗址中。
锡矿公司的一座英国式的建筑依然矗立在绿草与大树旁,长期因乏维修与照顾,屋顶破瓦,墙壁部分削落,但原有的建筑结构还是保留着。
停车房依然可见,当年锡矿公司的高级工作人员都把车辆停在这里,进进出出。
出纳柜台是一个小小的窗户,可以想象当时矿工排队领取薪水的时刻。
工程师宿舍像名弃婴,惨兮兮,荒置得可怜,被爬满藤类与青苔占据了。
其中保留得比较完整的是副总经理宿舍,双层式洋楼座落在山坡上,周围整理得较为整洁。
令人感到讽刺及可笑的是,这些锡矿公司建筑物的遗址,是游客参观锡矿隧道的必经之路,但却少有游客留意到它,还被外界人士误以为是“鬼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