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很喜欢过年,比如我一位老友,他从上月二十多号就开始热身,营造节日气氛,其欢庆一直延续到“十五晚”(用闽南语念才有味道)始罢;如此长篇大论,简直就是“年痴”了。其实,从一个角度来看,过年只是吃喝的季节,很多人,包括我,在这期间都变成北京填鸭。注意体重的人,吃喝之后,要加倍运动,方能起到削脂减磅之效。
文化交流
在这十多天的欢乐日子里,所听、所闻、所见之事物,倒有一些是颇堪莞尔的,以下几则,不妨一记。
1.问道于盲
这是我媳妇讲的趣闻。话说有一天,她到茨厂街逛年货市场,走过一个档口,注意到有个鬼佬游客站在哪里,按着下巴,侧着头,仔细端详某样货品,还显出一副不得其解的模样。不一会儿,他拉着路过的一名印裔人士询问,哪个是什么东西?只见印裔仁兄抓抓脑壳子,无以为答,只好转而求助于守档的人。
岂知,守档者是印尼女人,她只简单地说这是“kueh china”,便无可奉告。然而这个答案显然与街头的华人新年气氛不合拍,鬼佬脸上表情告诉大家,他并不完全满意。这时,一个年轻华人走来,解释说那是“年糕”,是华人过新年的传统食品,含有“年年高升”的寓意。只见那鬼佬“哦哦”连声,满意的离去。
这是文化巧遇,也是文化交流。
人民苦不堪言
2.咚咚咚锵
每到春节,新年歌就响遍大街小巷,“咚咚咚锵”的欢乐声,确是令人心神一振。但这个年我却听到刺耳的异声,“咚咚咚锵”变成了“通通都抢”,实在叫人心惊胆战。
报上说,今年某月某日起,不但发支票的要收费,收支票的也要收费,这真要让人问问苍天:今夕何夕。中国抗日战争惨胜后,一连串的金融措施,弄到通货膨胀、钞票贬值,物价腾飞,再加上奇捐杂税一大堆,人民苦不堪言。结果如何,也无须细表。
70、80年代,香港经济衰退,许冠杰的歌唱道:“加加加,糖又加,盐又加……”或者,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写照吧。
3.马到成功
广州珠江台春晚,有一脱口秀节目,两人演出,主旨是讲马,有一段大略如下:A:今个马年,我祝你马到成功。
B:噢,我去年就马到成功了。
A:我说老兄,去年是蛇年,怎么会马到成功呢?
B:我去年结婚了,我老婆她贵姓马,她一进我门,我不就是马到成“公”,成为她的老公了吗?
(哈哈哈……,观众一片笑声。)年过去了,大家心里应是余甘未尽。我想,世上“年痴”一定为数不少,何妨考虑成立一个“过年俱乐部”,这样,天天都有年过,岂不妙哉?岂不快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