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游目四顾:永远飘浮的殖民地风情

$
0
0
上海,在邓小平一声大号令要放下党口号搞经济建设的34年前,他说要中国打造多个香港,是以香港作为向海外华人资本家及美欧日本投资者将资金、人才、技术及对中国的信心带入中国,邓小平的心目中真正带动中国走出毛泽东的共贫困境走向合乎世界进化潮流的,他坚信是上海不是香港。 今天,上海是中国的商都,是金融、航运、人流的中国对外门面,完全验证了邓小平当日暗藏心底的谋算。 上海,对中国及中国人,有期待有伤痛、有自豪又有怎么也丢不开历史羞辱。 去上海,只是赞叹外滩和陶醉今日的繁华,就未免浪费上海的资质又白跑了一趟这个中国大都会了。 用散步的心情,放开主义、民族及政治情仇的纠缠负担,看到的上海,是因为殖民地的经历而带动中国走出自设的死胡同走向跟大世界再衔接的一条出路。 认真看上海,这份勇气这种立场是必要的。 修德的遗产 有位老上海的长辈朋友,50年别离了上海,他带他正在建筑业界服务的儿子,对着上海的国际饭店说:“80多年前,匈牙利建筑家修德,他为上海造了这座22层高的巨大建筑,把上海带上国际大舞台,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齐名。” 老上海的话虽然没有长篇大论的道出上海的大发展,是外国人,套句政治惯用语,是外来势力、外国殖民地主义者从建筑物开始的。 他儿子后来跟我谈起这回事,他说老爸只是语句点到,以他那一代人承受的政治束缚及真话不宜说的苦痛,不太有勇气说中国的现代化是因为有上海的发展经验与实绩,上海的范典成了中国走向未来的模式与信心,这么贵重的基础,是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展开的,是租借期的建设。没有那么一段经过,上海就没有今天给中国经建文化的基础力量。 上海建筑的宝库 修德在自己祖国匈牙利是建筑学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由俄国东方海参威流落到中国的上海。 20世纪20年代,上海外国租界正大兴土木。修德有建筑学修养又包括中国话在内通晓9种语言,在国际都市上海,很快就成为闻人。他在那个时候就有本事为上海建起22层又在随后大半个世纪稳固存在的国际饭店,立下殖民地文化功绩,也给中国人信心与启示。华人大建筑家贝聿铭,就是少年时代仰望修德的国际饭店而立下大志的。 大量的建筑在那个租借时期建起了,大家心怡的外滩以及数以百计的个性又艺术的殖民地情调的上海知名建筑,照耀了上海,指引着明天的中国。这许多时代财宝,谁敢以政治教条去加以否定!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