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我的心声:新声体诗六行诗

$
0
0
新声体诗是由一班具有扎实传统诗词的诗人于1999年在上海倡议根据刘勰文旨“新声”而古新融合,诗词创新而创立“新声体诗”,脱胎于传统诗,但又不同于传统诗词曲当代的自由诗。他们成立了“新声研究小组”,组长为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黄润芬教授,其他成员包括名诗人陈广沣,莫林,盲诗人李忠利夫妇,马荫森,方尼及华东师范大学施亚西教授。 新声研究小组提倡“背靠传统,面向现代,古新结合”为其新声体诗旗帜,主张:1.语言有时代特征,多用现代语,民间语。 2.句式灵活,长短不一,音节丰富。一字句至七字句皆用(八字以上句可视为上述句式叠加)。 3.篇式多样,多为四———十四句,不一定限偶数。 4.用普通话韵,略不同于中华新韵。平仄皆可入韵。一首诗原则用一韵,亦可换韵。 5.字词句和谐协调,朗朗上口。兼用传统词曲的修辞手法,忌晦涩。 6.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灵活运用标点符号。 7.对仗,粘连不严格,可酌情运用。 见《新声诗页》第50期2013年6月姜玉峰《跋涉者的足迹》 六行诗,六行体新绝句 六行诗是新声体诗的其中一种篇式亦称六行体新绝句。这里所谓新绝句与唐诗绝句不同之处是多了两句。此外,唐诗只有五言或七言绝句,且有平仄格律和特定的韵脚但新绝句可用长短句,不须平仄格律,而韵脚可自由换韵。试看看张蕴的《腊梅吟》(发表于《新声诗页》第42期,2011年6月,页21) 三九严寒一树梅, 金黄朵朵映雪美。 临风铮铮挺傲骨, 暗香浮动迎春归。 春归,春归 把酒高歌山川美。 六行体新绝句的创作格式显然和唐代以前的古体诗是相当接近的。 潘颂德:《扎根传统,融入现代》发表于《新声诗页》第37期,2010年3月认为:“只有既扎根传统,又注意融入现代,新诗才能走向成熟,迈向崭新的艺术天地。”这又与我在〈商余〉版于2013年8月29日发表〈旧诗诗法写新诗〉不谋而合。 我始终认为:对一个新诗创作者来说,必须先掌握传统诗词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押韵和诗句抑扬顿挫的平仄相间格律,以及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技巧,让读者通过形象思维和联想,吟诵不辍。 碧澄兄近在〈商余〉版发表〈第七届东南亚华文诗人大会〉曾提及台湾诗人林焕彰发表〈我喜欢的六行小诗———摸索寻找东南亚小诗的路向〉的论文,所谈的“六行小诗”,虽然没有说明,相信是本文所谈的新声体诗的六行诗吧? 背靠传统,面向现代,古新结合 上海“新声研究小组”成立15年来,所主张“背靠传统,面向现代,古新结合”的创作基石,在中国诗坛已成为新诗革新运动,获得不少诗人支持响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大马,以新声体写六行体新绝句,据我所知,仅有周子善词长一人。由于他本人是著名的诗词家,因此,他的六行体新绝句都依据唐人所创的近体诗的格律和技巧,面向现代,古新结合的新声体诗,有押韵,亦有平仄抑扬顿挫的节奏,内涵新颖,诗意篇篇,吟诵起来,朗朗上口。 新声体诗,毫无疑问是现代创新的新诗体,无论是写新诗或写传统诗词作者,不妨向中国诗坛看齐,尝试用新声体创作新诗,为大马诗坛重放异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