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副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悼念赖鸿健特辑:赖鸿健心系佛教 念念慈悲

$
0
0
2013年12月中旬,佛教杂志《慈悲》主编赖鸿健病逝,为岁末添上几许伤感。现走访与赖鸿健相识相交数十寒暑的陈基球居士,通过访问来追思这位为《慈悲》杂志付出心力的主编…… 陈基球从《慈悲》创刊至今一直担任编务顾问,他也在《慈悲》长期撰写“慈悲观”专栏。他与赖鸿健可谓交情深厚,认识近50年。 “我们同来自方马六甲的野新,一起在南洋大学就读毕业,我长他一岁。” 陈基球分享,赖鸿健很早就喜欢文字,年轻时即是文艺青年,爱写散文,常在当时的《南洋商报》与《星洲日报》发表文章,笔名很多,不过在佛教杂志则多以郑重为笔名,早年还出过几本散文集。 陈基球大学毕业后进入报馆工作,过后,赖鸿健也进入同一间报馆服务,于是,两人从学友变成同事,一做近30年。陈基球先离开报业自行创业,而赖鸿健则服务至退休。后进入佛总网站工作近10年。离开后到《慈悲》工作。赖鸿健将其晚年时光奉献于佛教界,以文字为佛教界献心献力。 常持大悲咒与《心经》 赖鸿健是什么因缘进入《慈悲》工作? 陈基球在《慈悲》担任顾问,前后经历了几任主编。“那时洪古担任《慈悲》主编,我要找人帮忙协助,但要找对佛学有兴趣,又具备佛学常识,而且愿意投身佛教界实在不易找到。我想鸿健是最佳人选,以他的编务经验,在组稿与策划都有一定能力,于是便邀他过来《慈悲》。” 赖鸿健于2006年7月进入《慈悲》,当时担任采访策划主任(55期至57期)共三期。在第58期(即2007年4月)升任为主编,一直至离逝为止,前后达6年之久。 将文学与佛学结合 陈基球表示,赖鸿健很早就接触佛教,年轻时写的一些文章,多少都带入一些佛学哲理,他尝试将文学与佛学结合。 陈基球表示,赖鸿健不太跑道场,也不太融入经忏的仪式,他喜爱阅读佛书与自修。 “他爱持大悲咒与《心经》,将佛法带入生活中。不过由于担任杂志需接触道场,加上他本人性格温和,因此人缘与人脉都很好。他与多个道场保持良好关系,包括一些本土的高僧大德,如戚晃长老与伯圆长老法师等。 陈基球补充,赖鸿健很仰慕伯圆长老,欣赏伯圆淡泊随缘的处事风格。 尽心尽力负责编务 陈基球在2004年7月全面接手《慈悲》编务时,大胆向当年的主持提出两点要求:第一点要全面深化改革《慈悲》的内容及编务方针,以读者利益为前提,要办一份不分宗派,减低道场色彩,本土化的佛教杂志。第二点在编采、行政、财务,全面独立。不接受或依赖基金会或道场的财援,即全面自立更生。结果,两点建议皆获接纳。 陈基球表示《慈悲》的经费一般上还能维持,赖鸿健有时会担心与希望经费能更理想。 他俩相信佛菩萨会庇佑,一切困境会迎刃而解。 “在这段艰苦时期在,感恩鸿健一直不离不弃,坚持与《慈悲》同在。” 陈基球欣赏赖鸿健的工作态度,对《慈悲》无比投入。后期,仅剩下他一个全职,他任劳任怨负责,非常尽责。 “鸿健非常认同《慈悲》要本土化与多元化的理念。每期课题我都很放心交由他策划,而他都很用心策划每期的主题。由于《慈悲》也外销至中港台三地,让海外也了解国内的佛教状况与动态。期间,虽面对一些阻力,但有愿就有力,只要诚正信实,把流言等闲视之,一切都安然度过。” 陈基球表示后来的《慈悲》由于是赖鸿健一手包办,于是便特邀约一些作者来减轻负担。赖鸿健除承担编务,为增加经费,他也不时向关心《慈悲》的人征求为赞助人。 “他为人性格温,与同事相处很融洽。” 患病期间坚持出版 对于赖鸿健突然离世,陈基球感触颇多。 “近几年,他的身体看来蛮好,我曾问他在《慈悲》有压力吗?他表示可应付。我们见面蛮频密,常在一起商讨内容。直至前几个月,他才表示身体有些不适,没想到一检查竟然是癌症。” 或许赖鸿健本身有宗教信仰,对无常有体会,面对病痛不至于那么恐惧,他很乐观面对。 对《慈悲》有深厚感情 “我那时叫他休息,或许《慈悲》可暂停一两期,但他坚持可应付,看出来他对《慈悲》有深厚感情。” 陈基球表示,赖鸿健早前化疗效果还好,直至第五次化疗才觉辛苦。然后,12月中,在家不小心摔倒,送入医院昏迷一星期后,离开人间。 陈基球表示,虽然明白无常,但多年共事的友情与法情,心里依旧有份难过不舍。 赖鸿健的突然去世,对《慈悲》的出版会影响吗?陈基球表示,一切发生太突然,他需时间去调整,但让《慈悲》继续出版是他的心愿。 “我会在过度期接手《慈悲》的编务,然后尽快物色适合的新主编人选。但在目前不易找到,但我相信有愿会成功!” 陈基球坦承进入网络时代,传统杂志面对生存困境,尤其佛教杂志,市场较小局限于佛教徒。《慈悲》目前的订户数量超过销售数量,但陈基球表示会努力,让越来越少的本地佛教杂志维持下去。他有信心,将保留风格,继续与读者见面。 这或许也是赖鸿健的最后心愿! 赖鸿健【简历】 ◆1943年出生于马六甲 ◆南大毕业后,进入《星洲日报》工作至退休 ◆到佛总网站服务 ◆2007年到《慈悲》工作 ◆2013年12月往生 ◆著有散文集《青黄集》、《行丿止集》、《旧迹》、《萍聚聚萍》与《风铃的重响》等 【编后语】 策划赖鸿健的悼念特辑,心有些沉重。因供稿给《慈悲》,与鸿健成为编者与作者的关系,但仿佛也仅限于这种关系,对他的学佛与生活状况一无所知。 他催稿爱以兄称呼,刚开始我显得有些不习惯,但后来却觉得有份亲切感。那晚在面子书看到他的死讯后,耳旁一直响起他催稿的声音。 那天,出席他的葬礼,印象深刻不是殡仪馆里明洁舒服以及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的服务,而是其儿子赖乃群上台分享对父亲的回忆,感情非常真挚,也道出报人在经济上不充裕的困境,导致年轻时忙于工作与孩子关系疏离。其儿子的回忆填补了我对鸿健的空白———他除是好编辑外,也是好父亲与好丈夫。 鸿健走了,《慈悲》未来如何?这或是许多关心本地佛教杂志的人的疑问,因(《法露缘》与《福报》已先后停刊)。 我仍记得有回与鸿健谈起《慈悲》的现况时,他红了眼,顿时让我感受到他对《慈悲》的感情。对一个全心投入的编辑而言,或许《慈悲》能一期又一期的出版是其心愿。 愿《慈悲》在未来,每期能准时与读者见面,也愿鸿健往生一个更好的净土,继续他的菩提修学之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35

Trending Articles